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新常态下的“合川作为” 新格局中的“合川答卷”(组图)

时间:2015-01-18 20:38:34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合川获评“全国卫生城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改写世界历史的奇迹之城—钓鱼城北汽银翔汽车生产基地全景大型商业综合体宝龙城市广场重庆高职教城一角汽摩产业跃升为合川第一大产业2014年建成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大美三江城
  核心提示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合川建设城市发展新区的关键之年。

  在岁末年尾召开的合川区委十三届七次全委会上,区委书记王作安、区长乔明佳细细盘点一年的收获,不约而同地用“来之不易、振奋人心”来形容。

  一年来,合川区委、区政府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围绕建设重庆经济强区、西部宜居江城、中国知名旅游城市“三大奋斗目标”,按照“一心两区一走廊”(主城核心区,城市拓展区、现代产业发展区,合川东部经济走廊)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工业提速、城市提质、三产提档、农业提升、旅游开发、基础夯实、社会治理、民生改善、文化发展、党建创优“十大工程”,收获了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有为的新开局。

  以转型为主线,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新常态下的2014年,合川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区156万人民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诸多新亮点,彰显了新常态下的“合川作为”,书写了新格局中的“合川答卷”。

  (一)、这是一份关于“梦想”的答卷—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格局中,合川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逐梦城市发展新区迈出了坚实步伐

  放眼合川,一个“进”字贯穿2014年。

  从经济指标来看,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6%,其中税收增长24.9%,增幅居全市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从经济亮点来看,七个方面成效显著:一是工业取得重大突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二是财税收入和居民收入同步向好。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到位资金220亿元,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50亿元以上2个。四是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水产、生猪产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五是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验收工作综合评审顺利通过,即将成为城市发展新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六是微型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6个市级、2个区级微企特色村,新增微企1000余户。七是产业整合初见成效,推动9大产业40余个行业的产业链整合,新培育发展“四上”企业140户。

  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时期的合川,既面临“加快赶”的发展任务,也面临“抓紧转”的发展挑战。新常态下,合川如何力求“换挡不失速”?

  2014年,合川作出了清晰有力的回答。

  这一年,合川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培育激活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合川85项重点改革任务和22项重点改革专项。综合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形成“一心两区一走廊”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探索运用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4.5亿元进入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工商制度,注册登记审批时限由10日缩短为5日;完善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服务考评办法。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工作部门由32个减少到29个。

  这一年,合川更加注重增量提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重点工业为突破带动结构调整,材料、能源、消费品3个集群的产值均突破百亿元,装备制造业更是完成产值276亿元、增长77%,高出工业平均增速53.2个百分点,成为资源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全区落户笔电配套企业84家,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355亿元。第三产业不断繁荣,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27家,宝龙城市广场、步步高购物中心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开业,社零总额实现增长13.5%。三次产业由去年的14.649.635.8调整为13.650.635.8,第二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

  这一年,合川更加注重基础先行,强化提升区域竞争力。合川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通过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社会投资引进,推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对外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北汽银翔等一批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合川,地区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这一年,合川更加注重内陆开放,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强力推行“专业招商”,全年新签项目215个,协议投资810亿元,到位资金220亿元,中兴通讯、凯特汽车、中国微车配件交易中心、国龙联盟等一批有影响的项目落户合川,成功引进博恩科技、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

  这一年的发展轨迹证明,在逐梦城市发展新区的征途中,合川攻坚克难、奋力作为,在2014年走得坚定有力。

  (二)、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

  拓规模和强内涵并举,促集约和聚集群同行,心无旁骛抓工业,合川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昂首跨入“千亿俱乐部”,为建设“重庆经济强区”提供了强力支撑

  马年岁末,合川工业昂首跨入“千亿俱乐部”。这条新闻在江城激荡,迅速成为热点话题。

  合川人心中的“工业强区”情结,在今天显得尤为浓烈。从过去的能源工业“一业独撑”,到如今的多元产业竞相发展,这几年合川心无旁骛抓工业,一路走来,可谓高歌猛进。

  近年来,合川面对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的困境,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抢抓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机遇,以集群推动转型升级,以增量促进结构优化,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沿着“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轨迹,引进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发展,为合川工业崛起积蓄了充沛的动能。

  2008年,合川工业总产值仅有158亿元,从2009年至2014年,合川工业总产值每年均以百亿级速度增长,终于突破千亿大关,在全市的排名也节节攀升。通过这几年来的持续努力,目前合川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焕然一新的工业体系,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断增强。

  用新常态的视角看合川2014年的工业经济成绩单,更是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欣慰的新亮点。

  2014年,合川牢牢把握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的定位,着眼提升存量、做优增量,工业发展动能进一步快速释放。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1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53.6亿元、增加值150.3亿元,分别增长26.9%、13.4%。

  值得一提的是,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85亿元,投资额跻身全市前十。在工业投资的强力拉动下,建成投产万强摩托、双槐电厂二期等项目76个,在建西南制药一厂、永丰气门等项目201个,新开工建设台湾元创汽车、萨固密密封件等项目121个,这些工业项目如青苗出土般地绽放着、成长着,奠定了合川工业未来增长的巨大空间。

  不仅是“量”在增长,“质”也在提升。合川通过拓规模和强内涵并举,促集约和聚集群同行,推动工业迈入了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

  以集中拓空间—大力推动产业和要素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面积拓展到36.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300家,工业“一园四区”集中度达36.2%,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主力军的作用愈发明显。

  向集群要效益—过去能源建材业占到合川工业总产值的八成,可谓一业独大。现在材料、能源、消费品3个集群产值均突破百亿,汽摩更是直逼300亿元,多点支撑的产业集群正在合川崛起。

  从集约求突破—最能印证合川工业集约发展的汽摩产业强劲发展。2014年汽车整车产量达到18万台,增长2倍;带动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76亿元,增长77%,稳坐合川产业“头把交椅”。

  随着工业基础的逐步夯实,合川正在对接依托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规划布局,对口引进一批关联度高、集聚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合川,力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取得新的突破。

  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2014年的合川工业,生动诠释了“快”与“好”的发展辩证法。

  (三)、这是一份关于“蝶变”的答卷—

  拓展空间布局、集聚现代产业、推进重大项目、精细城市管理、突破对外通道,合川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蝶变一新,为建设“西部宜居江城”增添了迷人亮色

  一城融古今,三江汇锦绣。如何打造三江汇流、天生丽质的合川城,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魄力。

  合川决策者的理念,是让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结伴而行,最终“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合川抢抓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城镇化主战场机遇,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塑造滨水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努力打造山青水绿、文韵厚重的“西部宜居江城”。

  今日再“瞰”合川,城市已然蝶变。

  拓展空间布局,城市框架在延伸。持续推进城市空间“西展东扩北进”,花滩、高职教城、小安溪等片区有序梯度拓展。由于产业的强劲带动,大石、云门、渭沱、铜溪等镇街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合川城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只有33万人。到2014年底,短短5年时间,城区框架拓展到6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45万人。

  集聚现代产业,城市活力在迸发。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城市、产业、人的有机融合。2014年,Zara、H&M、玛斯菲尔、浪琴等众多一线品牌来了,对选址城市有着严格要求的麦当劳、肯德基来了……随着三江希望城、宝龙城市广场、步步高购物中心等多个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曾经流俗乡土的合川城,渐渐多了“都市范”。义乌小商品市场、茂田国际建博城、合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日益繁荣,极大增强了城市辐射力。

  推进重大项目,城市功能在完善。近几年,合川新建涪江一桥、嘉陵江南屏大桥、涪江四桥3座跨江大桥,城区内部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通畅。2014年,合川新火车站建成投用,三环高速铜合段建成通车。建成花滩大道、小安溪滨江路等骨干道路4.4公里。实施污水截流改造233处,新建成城市管网82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6%,建成区绿地率达42%。同时高水平打造城市景观,小安溪生态产业园、花滩国际新城、高职教城、白鹿山新城、东津沱片区等一批美丽合川标志区竞相绽放。

  精细城市管理,城市形象在变靓。合川通过“五城联创”全民行动,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内涵。2014年,合川创建“国家卫生区”取得重大突破,即将挂牌“国家卫生区”。自2010年合川启动“重庆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五城联创以来,城市环境和形象极大改观。2014年7月,合川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动员会,正式向这一含金量最高的国家级城市荣誉发起冲击。

  突破对外通道,城市交通在扩展。2014年,合川交通建设高潮迭起。铁路方面,开通至重庆主城的城际动车班列、兰渝铁路重庆渭沱至重庆北段开通、市郊铁路渝合段开工、合川火车站新站建成投用;高速方面,三环铜合高速建成通车,合长高速公路签订建设协议并即将动工,渝广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完成46%,合川至主城第二快速通道、合潼高速公路启动工程可行性评估等前期工作;水路方面,渠化三江航道170公里实现千吨级船舶从合川直达上海,利泽航运枢纽即将开工。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建设城市发展新区提供了“内畅外联”的交通保障,助推合川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

  从城市“面子”上的绿意滋长,到城市“里子”的活力迸发,一座宜居宜业、精致精美的“西部宜居江城”正在三江之畔崛起。

  (四)、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

  既抓实具体的民生项目,又建立长效的民生工作机制,推出民生实事“合川版”,努力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为增进江城百姓福祉倾注了满腔热情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办好民生实事成为合川区委、区政府的常态之举。

  合川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第一目标,解急难,抓长效,既致力于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又持续提升民生整体水平;既抓具体民生项目,又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将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市委、市政府作出办好22件民生实事的战略部署后,合川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办好民生实事的通知》。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下达民生实事任务的基础上,合川结合实际,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32件民生实事。

  翻阅一张张民生清单,可以看到合川针对实际作出的选择—除了坚决完成市里交办的民生实事任务外,合川还“主动揽活”,由此构成了“12+6+14”的民生实事“合川版”:一是全市22件民生实事2014年涉及合川的12件;二是全市22件民生实事2014年只在主城实施而合川主动实施的6件;三是全市22件民生实事之外合川结合实际主动实施的14件。

  合川2014年推出的32件民生实事,总投资达25.3亿元。通过一年的持续努力,区委、区政府向全城百姓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新建成寄宿制学校6所,完成144所学校校舍维修、37个教育项目配套建设,实施各类资助7430万元,惠及学生8.5万人次。

  —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村卫生室200个,区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新建项目即将投入使用,创“三甲”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余人,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新增微型企业1000余户,带动就业7200余人。

  —全面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增收,“七大保险”参保248.8万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143.6万张,基本实现持卡就医购药“一卡通”。

  —建成71个农村幸福院、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留守儿童、特困户、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全覆盖”。

  —完成31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4.7万平方米棚户区、22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

  ……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扎根”,让越来越多的江城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酝酿了幸福。

  

  如今,为确保民生实事持续稳步推进,合川构建起三大民生长效机制。

  责任机制—建立“区领导负总责,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相关部门和镇街通力协作”的责任体系,实现“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标准”。

  保障机制—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公益基金等参与,多渠道增加民生投入。

  监督机制—建立台账,事前问需于民,事中问计于民,事后问效于民;全程监督,落实民生项目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

  文/段立军 图片由合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