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题:传统外贸遇冷尚待“破瓶颈”
中新社记者 石岩
毫无疑问,今年是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外贸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8%。对比年初确定的全年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相差甚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表现还是发生在中国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后。用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的话说,如果没有上述政策的出台,今年的外贸表现将“不堪想象”。
中国外贸到底怎么了?
如果无视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形势及贸易格局,便不能得出客观的答案。
受制于大宗商品市场的低迷、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由此带来的国际需求疲弱,成为全球贸易挥之不去的梦魇。
WTO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与之相比,同期中国出口增长0.8%表现已属不易。
经济复苏的缓慢还诱使多国转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由之带来的人民币相对升值,大幅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汽车出口为例,1-5月份,由于日、韩等汽车出口国货币分别较人民币贬值18.5%和8.7%,其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导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备受挤压。1-5月,中国汽车海外出货量同比缩水近一成。
除了国际外贸格局,中国传统外贸优势的弱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背后,既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也有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被动升值。由此带来的外资撤离及订单外流等情况,业已引起高层关注。
面对上述形势,一场外贸“保卫战”已经打响。
如前所述,自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极强的举措,从改善外贸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下手,狠抓落实,业已取得不错的战果。
在此基础上,有迹象表明,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酝酿新的更大力度的支持措施。沈丹阳日前向中新社记者透露,正在酝酿的举措将重点置于帮助外贸企业减负,将实质性解决进出口环节各种收费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旦实施,对于挣扎在成本居高不下困境中的传统外贸企业将是雪中送炭。
立足于国际合作层面,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正式签署为标志,更高标准、更大范围自贸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国外贸注入一支“强心针”。而包括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最新进展,更是让人看到了中国外贸的未来破局之处。
“打铁还需自身硬”,立足于更广泛的宏观经济领域,如何加大力度实施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的政策措施,不仅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外贸面临的瓶颈问题,更将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形势好转产生积极的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