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彭延媛):2022年冬奥会筹备研讨会4日在北京结束,这是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的转变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会上,来自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专家与即将参与冬奥筹办工作的中国人进行了广泛交流。作为一个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北京该如何面对老经验和新问题呢?研讨会结束后,国际奥委会奥运部执行主任杜比指出,北京冬奥会的规模比08年夏季奥运会小得多,但并不意味着筹办难度降低了。
谈到规模和难度的关系,杜比说:“规模小,不等于筹备工作容易做。夏季奥运会规模很大,300多个小项主要集中在一个主办城市里进行。冬季奥运会的项目却分散在城市赛区和山地赛区之间,首先就要面对地理距离的问题。”
08年夏奥会的马术赛事在香港,帆船航海在青岛,足球也分散在几个城市进行,但每个城市都只举办单项。而22年冬奥会,在北京之外,张家口和延庆赛区还将举办三分之二的比赛。杜比从赛事组织的角度指出了难度所在:“北京、张家口和延庆都要举办不少赛事,而且每个赛区都要依据具体情况建构自己的工作体系。但是,它们又需要协调一致,因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冬奥会,那就是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大部分赛事是户外比赛,在山地、在雪上举行,还要面对气候、雪量以及空气质量等等大自然制造的困难。此外和夏奥会不同的是,这些项目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形成了另一个难度较大的领域,那就是要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展开大规模的专业知识培训,而且越早越好——要知道,学滑雪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在研讨会上,“尽快成立冬奥组委”就成为IOC专家们的口头禅。
难是难,但筹办奥运会有现成经验可以学习。杜比说:“在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组织者越来越多的依赖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帮助,他们能帮组委会减轻很多压力。此外,国际奥委会还将为组委会提供20个解决方案,过去每届奥运会都使用过,这样组委会就不必重复劳动了。”
中国人都知道,要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光有赛事所需的软硬件是不够的,还需要本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也都谈到本国精英运动员在烘托氛围、激发观众兴趣、帮助项目推广和体育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但很显然,中国冬季项目并没有夏季项目那么强,而一项运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很多时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赵英刚说:“2018年平昌冬奥会设立了7个大项、102个小项。我们中国目前只开展了其中的73个小项,还有很多项目没有开展。我们也做了相关规划,近期已经把雪车和雪橇两个新项目的国家队组建起来了。尽管我们在硬件建设和训练人才上还比较缺乏,但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万事开头难!”
中国冬季项目相对落后不是新闻,但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冬奥会反而是挖掘这个领域运动水平和相关产业潜力的大好机会。赵英刚说:“和中国体育的大趋势一样,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但只是最近10年发展的快。如果没有冬奥会,它的发展速度或许就不能变得更快!所以我认为,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冬季项目发展的最好推动力。”
杜比也强调说:“在中国不太强的项目中,有些技术难度很高,我们可以依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为组委会提供必要的专业意见。同时,我们还要依靠中国奥委会,加大相关项目的投入,确保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