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洲际战略导弹挟雷裹电、刺破苍穹之时,站在它们身后的是一群沉默而英勇的火箭兵——为祖国执掌“大国重器”的和平卫士。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以敢亮剑、勇担当的铁血军魂铸魂励志,在强军之路上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只为等待那一刻,亲手送导弹飞天”
洲际战略导弹“千人一杆枪”,实弹发射机会有限,于是便有了一群等待上导弹发射场的人。
上士陈万领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职责是为导弹按下点火按钮。这看似从容的“一按”并不简单。走上他的战位,仪表、按钮、指示灯和开关密密麻麻,每个器件、按钮后都蕴藏着复杂的电路原理和上万次的训练。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攻克了测控、电源等10多个专业,入伍第二年就当上导弹专业组长,成为旅里鼎鼎大名的“陈万能”。
“我只为等待那一刻,亲手送导弹飞天。”10年来,陈万领还没有机会按下实弹发射的按钮。而他和全旅一名名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导弹射手一起,每一天都在等待。
等待不容懈怠。洲际导弹系统庞大、结构复杂,包括几十个专业门类、数千个核心原理,涉及十几个学科领域。“这些普通士兵通过刻苦学习能成为导弹行家里手,付出了很多。”旅政委文青说。
为早日走上战位,上士文熙俊把11本厚厚的专业教材抄写了4遍,直到学懂弄通。他不仅精通3个专业、10多个号位,还编写了几本操作规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年又一年,许多官兵在等待中离开了部队,“向导弹告别”仪式结束,退伍的老兵们抚摸着熟悉的大国长剑,久久不肯离去。
女兵班长穆英娟综合素质在连队数一数二,但每次参加实弹发射任务的名额极为有限。最近一次发射,得知自己再次落选,穆英娟泪流满面——自己明年就要退伍,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导弹飞天了。
“每名战友都永远怀着放飞导弹的梦想。”穆英娟说,“但我们更知道,只要祖国需要,等待便是我们的价值,就是唯一的选择。”
“我看不见太阳,却能看见世界”
与作战阵地一样密闭的模拟操作室阴暗、湿冷,小小的瞄准镜头那端,只有导弹。
“我看不见太阳,却能看见世界。”被官兵称为“冯一瞄”的导弹号手冯文龙说,“每次发射训练,我似乎都能看到导弹飞向蓝天……”
这个旅官兵大多数驻扎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条件艰苦。驻守在“一线天”的阵管连,每天只能在中午两个小时见到太阳。要是进入导弹阵地开展密闭训练,身处厚厚的岩层之下待上十天半个月,更是见不到阳光、分不清早晚。官兵们画了一个太阳,每天早上把“太阳”升起来,晚上又把“太阳”降下去,形成了特殊的“升太阳”仪式。
官兵们常说:“虽然生活里缺少太阳,我们的心灵深处却洒满阳光。”
三级军士长康平的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从旅长到普通战士,人人都羡慕我。”他先后3次参加实弹发射任务,两次亲手按下点火按钮,荣立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
(小标题)“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
第7任旅长董春儒,为了导弹事业废寝忘食,患上中枢神经麻痹症。等发现时,心肺功能已经衰竭。他唯一的心愿是回部队一趟,看导弹最后一眼。
官兵专门拍了一段导弹训练录像,在他弥留之际送到病床前。董春儒一边看一边露出满意的笑容离开人世。他的妻子哽咽着说:“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导弹。”
其实,在这支部队,“嫁给导弹”的何止董春儒一个人。
“导弹司令”杨业功从战士到排长,从机关干部到参谋长,在这里战斗了20多年;身患癌症仍然坚守战斗岗位的导弹专家谭清泉,入伍就在这支部队,曾立下“不弃大山,不离导弹,即使明天倒下了,也要倒在阵地上”的誓言……
三级军士长王瑞杰在导弹阵地上坚守了19年。去年国庆长假,妻子带着孩子悄悄来到部队,想给他一个意外惊喜。可没想到,第二天他就要随部队参加训练任务。一家三口只在驻地县城吃了顿饭,买了几件衣服,又含泪分别。
导弹阵管营营长周涛与初恋女友是高中同学。分到大山中的他,与留在城市里的她,只能通过IC卡电话互诉衷肠。然而,这段感情没能抵得过空间的距离,二人最终伤心地分手……
就是这群忠诚的和平卫士,默默地奉献青春和热血,为国家挺起“钢铁脊梁”。 (张选杰、李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