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军事要闻>正文

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执行任务见闻

时间:2015-12-06 20:16:28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军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执行任务见闻

  11月的绥德鲁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如注。一夜暴雨过后,记者随同驻扎在这里的中国维和工兵前往距离市中心70公里外的任务区执行任务。

  天刚亮,道路中队的十几名执勤施工人员精神抖擞,收拾装备,短短20分钟内他们完成了洗漱、吃饭、整队登车,出发。伴随着车辆马达的轰鸣声,全体队员乘坐一台牵引车、一台自卸车离开了营区。当天执行任务的路段是连接该国首都蒙罗维亚与东南部城市绥德鲁的唯一一条公路。

  驶离驻地附近约10公里水泥铺就的马路后,车子拐入崎岖不平的红土路,开启颠簸模式。然而,战友们对一刻不停的颠簸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开玩笑说:“这节奏我们完全可以跟着唱起摇滚歌曲了。”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深不可测的灌木丛。

  经过近3小时的颠簸,在一处积水路段,淤泥、坑洼阻断了去路,工程救援车停了下来:左前方一辆满载货物的大卡车陷入泥坑;一辆改装过的面包车挡在路中间,深陷淤泥;再往前,几十辆大卡车横七竖八地停在路上;无奈的群众散布在路两旁,焦急地等待着救援。

  中国维和工兵随即展开救援:操作手开始启动工程机械,中队长马建宇指挥队员迅速到位,责任分工清晰明确,整个过程只有对讲机的声音和马达轰鸣声。

  他们首先对一辆大卡车进行施救。卡车司机巴希尔常年往返于这条道路上。他说:“车子昨晚陷入泥坑后我整个人都崩溃了,要不是中国救援队,我还得等几十个小时,他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辆载满了大米、糖和水泥的重型卡车陷入一米多深的泥坑,后轮胎几乎被淤泥没过,在斜坡倾斜,颤颤巍巍,随时都有可能侧翻。“我全家所有家当都没有这些货物值钱,如果车辆侧翻导致货物损失,我没法给货主交代……” 巴希尔激动地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越糟,工兵越忙。”疏通拥堵路段后,中国维和工兵继续向前,前方或许是亟待救援的车辆,或许是急需修缮的道路。据工兵大队大队长倪景玉介绍,如遇雨天,每天要救援20至30辆被困车辆。

  1989年至2003年,利比里亚历经了十多年内战,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中国自2003年开始派遣维和部队赴利比里亚,部署于首都蒙罗维亚及绥德鲁,执行运输、工兵、医疗等任务,至今已派出18批。

  绥德鲁距离蒙罗维亚约500多公里,两地之间只有一条公路,常年靠联合国维和部队养护,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两地往返少则几天,多则两三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工兵的看家本领。以绥德鲁为中心,中国工兵过去十几年来,担负着4条主要补给道路和两条边境公路总计400多公里道路的维修维护任务,累计勘察和修复道路9000多公里,架设、修建桥梁近200座。

  道路抢修、工程救援,中国维和工程兵一线作业马不停蹄,始终冲在任务第一线,任务再重不叫累,条件再差不怕苦,困难再大不低头。从利比里亚战后秩序恢复到携手抗击埃博拉,中国维和官兵与利比里亚政府和人民一道,全身心投入到利比里亚的建设中。

  记者在绥德鲁采访期间,参加了中国维和官兵为驻地所在的绥德鲁市土博曼和芭芭小学捐赠书包、铅笔、文具盒、篮球和足球等文体用品的援助仪式。校长泰利非常感谢中国工兵部队的援助,表示“这在联合国驻绥德鲁维和部队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利友好交往的象征”。

  十几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积极履行联合国维和使命,在当地铺路架桥、扶贫济困,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工兵大队大队长倪景玉所说,“我们架起的是友谊的桥梁,传播的是文明的友谊,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履行好维和使命,为利比里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杨慧 袁炳忠)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