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厦门6月11日电(杨伏山 翁苏伟)来自美国、法国与中国的四位著名海洋科学家,11日晚齐聚厦门大学,以《地球:无处不在的核辐射——真相与误区》为题发表演讲,共同探讨海洋核辐射的真相与误区。
科学家们并和与会者展开面对面交流,对社会大众有关对核辐射的种种担忧,进行解疑释惑。
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第146工作组——“海洋放射性研究”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与环境辐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特聘教授Claudia Benitez-Nelson博士、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Owen Buesseler博士、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学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员和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民汉博士,对备受社会大众关注的核辐射相关问题展开科普讲座。
专家称,人类生活在核辐射无处不在的星球,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比如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和吃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
然而,专家对核辐射的风险评估与公众对核辐射的风险感知存在较大分歧,专家的结论来自于实验数据,而影响公众核辐射风险感知的因素却是复杂多样的,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公众放大核辐射的风险。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特聘教授Claudia Benitez-Nelson博士以其幽默风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与会者介绍了如何区别辐射与放射性这两个概念。她用核辐射检测仪现场测量了环境中的核辐射值,告诉观众人们核辐射其实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一人一年接触的核辐射剂量为3到6mSv,但都在安全范围内。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中国尤其是沿海的民众曾一度存在焦虑和恐慌的情绪。围绕民众最为关切的“核辐射会不会辐射到中国?”、“近海的海产品还能放心食用吗?”等问题,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Ken Owen Buesseler博士用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为公众呈现福岛放射性物质的传播路径和途径,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来自于爆炸后的大气沉降、反应堆降温直接排放的废水、以及河流和地下水输入。至今虽然仍然有放射性物质输入,但浓度在逐渐减少,科学家仍然在密切关注福岛,并进行长期监测。
在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放射性核素,被海洋生物富集,但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富集程度不同。来自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学家Sabine Charmasson研究员,通过检测海洋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富集,对海洋环境污染进行评估,告知公众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厦门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戴民汉博士则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直面中国公众的疑虑,科学评估了福岛核事故对中国邻近海域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海洋和大气数据证明,中国海的放射性物质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没有证据表明受到福岛核事故或中国沿岸核电厂的影响。
据悉,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于2014年组建了“海洋放射性研究”工作组,由Ken Buesseler研究员与戴民汉教授担任共同主席,集合了来自16个国家的19名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展海洋核辐射最新前沿研究与教育,建立完善的全球数据库,期待为公众提供准确的数据,并推动此方面的公众教育,填补公众的认识空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