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黔江点上巧耕耘 花香漫武陵(组图)

时间:2015-01-18 20:38:24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三岔河城市客厅万人健步走猕猴桃丰收武陵仙山沙坝园区百合基地吸引游人
  根据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黔江区被纳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并成为其中唯一的重点开发区。较之众多兄弟区县,黔江必须更为深刻地领会和把握“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发展要义,才能完成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在城乡发展中,黔江严格遵循“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优势特长,扭住发展的“牛鼻子”不放。一朵朵依靠“点上开发”耕耘而出的城乡和产业发展之花,在武陵山区尽情绽放。

  三岔河:靓丽的城市客厅 繁荣的商贸中心

  黔江区在2012年便由黔江城投集团作为项目业主,在西沙桥、新华桥、闸桥3桥合围的范围内实施三岔河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包括老城区三岔河片区范围内沿河三岸的建筑外立面整治改造,统一规划、统一格调;建设亲水平台和人行步道;在重要节点位置建设休闲广场如民族文化广场、滨水文化广场、牌楼广场、休闲文化长廊等;完善景观、绿化、铺装、灯饰、护栏等综合提档改建。

  随着工程竣工,无论是周边的商业规模、卖场环境,还是品牌组合、业态构成,三岔河片区都堪称一流—老城南海城片区、重百商场、新华桥数码广场等黄金商圈占据黔江商业品牌的近水楼台之利,成为三岔河核心商业的象征;正在着力挖掘的现代商业文化内涵,使商业与文化共荣、环境与情致交融的商业名片改变着黔江的商业重心,提升着黔江商业的形象和品位,并从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市民生活,成为推动黔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

  除了在硬件上的提档升级,黔江还对位于城东、城南、城西街道畜禽禁养区和黔江河及其支流河道两岸2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实施了拆除或搬迁。

  紧接着再出新招,出台黔城夜市街区打造方案,把三岔河片区夜市街区作为重点打造对象。包括打造三岔河城东片区特色型夜市,在三岔河新华桥至闸桥一带,临河面重点发展品牌餐饮、时尚精品,其余布局大排档、烧烤、餐饮等;打造三岔河城西片区特色型夜市,在西沙桥至游泳馆沿河滨西路一带,此路段以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西沙桥至新华桥重点布局咖啡厅、休闲酒吧、音乐茶座、影院、美容美发、健康调理、旅游商品等为主,新华桥至游泳馆一带重点布局酒吧、KTV等娱乐业态;打造新华桥至邬杨桥城东片区创业型夜市。在城东片区新华桥至邬杨桥公路两侧,重点布局大排档、文化用品、小商品、休闲娱乐、跳蚤市场等。

  焕然一新的城市客厅,已经成为黔江的商业新地标。这里金融要素集聚,工行、农行、建行等诸多金融机构星罗棋布;这里行政机关汇聚,10多家党政部门在此办公;规划布局的商务、娱乐、休闲、精品购物、特色餐饮也使三岔河片区成为承载现代业态的核心,并以“五星交融之区,休闲滨水之域”的姿态,带动着黔江城市商业业态形成。

  水田乡:中心开花盘活全域 产业升级转身融城

  作为城市集聚发展区的一员,水田乡被赋予特色工业集聚区、立足城市长远发展、为承接人口转移预留空间的崭新定位。

  “今天水田乡的集镇面积是2009年的两倍。搬到集镇生活的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水田乡党委书记喻正良说,利用集镇“中心开花”盘活全乡,为水田南北两线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田以集镇建设为中心,完成承接人口转移预留空间的功能,首先在北线布局特色工业园区。

  水田东接正阳,南邻冯家,自然资源丰富,龙桥村有龙桥煤业。要挤进全区工业强区战略发展这盘棋,水田就要对接好黔江城市东进的步伐,同时把龙桥作为工业强乡战略的桥头堡和特色工业项目承接地的主战场。

  水田乡一边竭力争取建立工业企业转移承接服务基地,一边充分发挥煤矿、石材等项目的示范效应,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筑巢引凤力度,致力于特色工业园的崛起。

  产业转移、产业带动让水田工业逐渐崛起。水田乡将力争在2016年,工业总产值实现超亿元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22%的增长率。

  在南线,水田则是立足城市长远发展,建设城市公园和城市氧吧—生态农业园。

  水田南部的大塘、石郎2个村大多海拔在800米以上。雾锁的山峦,丰富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必然成为水田融城后市民休闲、避暑纳凉的天然宝地、城市公园。

  水田人瞄准了这一点,开始发展特色、生态、观光业。近几年,石郎村流转土地4000多亩,相继建起了蓝莓、百合、金银花、苗圃四大基地,每年吸引着上万人来此观光旅游,且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生态旅游错位发展 打造支柱富民强区

  在黔江,生态旅游发展区中的6个乡镇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如石会镇重点发展以生态高效为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建设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武陵仙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阿蓬江镇突出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特色,建设阿蓬江旅游服务区;马喇镇突出森林度假、养老养生特色,建设灰千梁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中塘乡突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节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

  目前,濯水生态农业观光园、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元四季果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已经成为黔江乃至重庆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黔江提出以“一线两片三盖”为重点开发区域,全力推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小南海—阿蓬江“一线”为重点,发展花木果菜等生态观光农业,打造武陵山区最美乡村带;以武陵仙山、仰头山两大片区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农业休闲体验游;以麒麟、三塘、高炉“三盖”为主的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避暑纳凉游。全力打造濯水蒲花休闲农业园区,开发科普试验、采摘体验、农业观光、农耕文化展示等休闲农业功能;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示范点50个、农家乐200个。

  去年,沙坝乡的500余亩百合基地着实火了一把。“基地去年引进种植高端食用百合,产品主要有鲜百合、百合干、百合粉、百合酒等,目前已签订订单,主要销售到沿海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百合基地负责人周始终说,沙坝百合基地花开时节每天都有上万人前来观光、赏花。

  在水市乡,生态观光农业区、休闲避暑纳凉区、农事体验区的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培育和发展现代高山观光休闲农业,做特做优乡村旅游,打造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摄影养生旅游品牌。水市乡目前已拥有接待床位600余张,年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接待户户均增收10000元,能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

  此外,黔江还通过实施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延伸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休闲农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农家乐及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行动、乡村民俗节会开发行动、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行动六大行动,全力打造黔江特色乡村休闲旅游。

  到2016年,黔江将实现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过夜游客3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5%,旅游业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濯水:古镇旅游新风劲

  作为全区三大功能分区中生态旅游发展区的一员,如今的濯水镇正牢牢把握住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

  “濯水是个好地方,有老街古建筑,有后河古戏,有特色小吃濯水绿豆粉、马打滚、香草粑、泉孔酒及制作工艺,还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烟斗、蒲扇、香烛制作、宋代石基陶窑手工艺。仅听到这些名字,就能让游客产生游览的欲望。”濯水镇党委书记张青华说。

  濯水还组建了龙舟队、后河戏团队、摆手舞队、莲箫队、腰鼓队、广场操舞队、婚轿队、龙舞队、狮舞队等20余支近460人的文化队伍。

  自被纳入黔江生态旅游发展区之后,濯水便开始力促生态环保建设。同时,做好“大旅游布局”的规划,以阿蓬江、蒲花暗河为纽带,用古镇、阿蓬江西岸、蒲花河两岸及蒲花暗河构成濯水旅游风景区。以这个区域为中心,在其东线预留布置摄影台,南线预留布置文昌阁,西线预留布置官陵墓,北线预留布置5公里的无人谷。

  由此形成的“一区四线”大旅游布局,把现在只要半天便可游览完的濯水旅游区变为3天才能游完的濯水大旅游区。

  濯水还力图通过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目前已成立和引进了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芭茅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和蒲花河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景区清洁卫生也实行公司化运作模式,有旅游企业意向投资5000万元,用于打造濯水旅游。

  “明年的濯水,旅游业一定更火爆。”张青华说。

  努力探索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高效路径

  黔江为生态农业发展区内的16个乡镇,明确了功能定位、开发引导、生态安全的原则和方向,预示着全区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加油站”,驶上了快车道。

  黔江区率先探索并全面推行城乡建设“4个1”居住体系改革,即在全区着力打造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正是对以提高农民集中居住度、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在黑溪镇,“4个1”居住体系建设两年来,出现了“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态势,新增集镇面积1平方公里,集镇居民已达近1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两年增加了500多人。黑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从分散到聚居的过程是一个再就业、再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购买力逐渐旺盛、商业慢慢兴起的过程。人口迁下山、搬进镇,为全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农业发展区16个乡镇在黔江生态资源最为丰富。这些乡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

  

  黔江北部重镇黎水,地处渝鄂两省交界农村地区商贸流通节点,既大力发展边贸服务业,更依托雨润10万头规模生猪养殖厂和三磊万亩猕猴桃基地建设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野生水产资源优势,发展野生黄蜡丁、野生鲶鱼培育养殖产业。

  白石乡着力建设生态农业及工贸型城镇、农村商贸流通节点和农副产品加工区,重点发展奶牛、生猪、蚕桑、猕猴桃、辣椒、红苕、银耳及食用菌等产业,建起猕猴桃、青李等特色果园、规模奶牛场等生态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了渣海椒、红苕粉加工、有机肥厂、银耳及食用菌厂等乡镇企业。

  目前,黔江生态农业渐成气候。“猪—沼—果、猪—沼—菜”等种养模式适宜农户“一池三改”、“庭院经济”循环模式,正助推黔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文/彭光灿 张亚飞 王琳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