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华语影讯>正文

戴锦华:新导演出手高度比前辈不知提升多少

时间:2015-12-27 19:3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昨天,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制片人张献民和电影《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关于“票房盛世下的中国小成本电影现状”的探讨,分享了今年多部受到关注的小成本独立电影在众多商业大片中的“突围”故事。

  《闯入者》为什么票房失败?

  戴锦华认为,国内独立制片的电影由于DV技术的进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但长期以来国内电影院线是几乎不放映独立电影的。“今年这个情况终于改变了,开始出现汇流的状态。”戴锦华说,《心迷宫》、《一个勺子》、《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塔洛》等一大批小成本独立电影或艺术电影进入电影市场,“最明显的改变是,我们发现这些小成本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不再以制作的粗糙作为标识”。

  张献民为许多独立电影担任过制片人,他认为这源于“文艺青年的比例大幅上升”。

  戴锦华发现,独立电影依旧面临一些发行上的经验缺乏。“王小帅导演因为《闯入者》而产生的那种悲哀,其实是因为影片投入了很多的宣发经费,大概一千万那么多,这么高的成本,电影面对的就是全国观众了。”戴锦华分析《闯入者》票房不理想的原因,是因为它大面积的宣传,虽然这让《闯入者》排到全国各个院线,但排的都是非常差的时间段,造成了观众找不到它,它也找不到观众的困境,“影院就此非常粗暴地宣布这个电影没观众,在市场意义上被否决,是今天所有小成本电影普遍面临的遭遇”。

  对于这种困境,忻钰坤分享了《心迷宫》独特的经验,“从一开始我们就放弃了铺开的平面广告,而是选择了两百家影院,基本都在一、二线城市,是以往低成本电影口碑最好的院线,意味着这些影院所覆盖的受众,都是接受小成本独立电影的观众。” 忻钰坤说,如果仅仅靠追加发行费用,在影院买广告、求排片,会产生非常大的浪费,也没有好的效果,后来《心迷宫》上映足足一个月,票房一千多万,虽没有大赚,但每个部门都有盈利。

  独立电影也从拼智力变成了拼实力

  分析为何独立制作的电影会开始崭露头角,戴锦华抛出影展的支持、观众的成熟、院线的发展等外部因素,一批年轻的70后、80后导演的表现是电影能够获得认可的关键。“我今年做了三个电影节的评委,看了大量的独立电影和小成本电影,整体感觉是我们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出手的高度比之前的导演们不知道提升了多少。”戴锦华看来,年轻一代导演是在活动影像的年代长大的,跟当年电影学院先画画、再拍照片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别人不告诉你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你都看不出来,技巧的圆熟、叙事的能力和剪辑的风格都非常好。”

  不过张献民对当下的小成本电影的处境也提出了一丝忧虑:“对于独立电影,第一位是经济压力,产业电影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了资金密集型,从‘拼人多’到了‘拼谁往里放的钱多’。”根据张献民的统计,这个拐点出现在2008年到2010年间,此后中国电影来到了一个拼实力的年代,即使是独立电影也从拼智力变成了拼实力。张献民还发现,目前的确有部分影迷代表向影院提出放映需求,以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倒推”小成本电影在商业大片的夹缝中生长。 陈梦溪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