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评论>正文

巫山对歌节完美收官 文旅共舞塑旅游品牌

时间:2015-06-11 22:40:29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网6月11日讯 旅游是文化的“形”,旅游为文化传播搭建平台,将文化具化扩大影响力 。

  文化则是旅游的“神”,文化内涵能提升旅游的品位及人文价值,增强旅游软实力。

  唯有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方能让景区“形神兼备”。

  关于这一点,重庆巫山将认知转化成了行动力。2015年,历时一个月,五大民族联动的“山水情·民族魂”巫山民俗旅游对歌节在巫山小三峡浓情开唱。

  巫山民俗旅游对歌节正是一次对文旅项目深度挖掘的尝试,通过从极具观赏性的山歌找到切入点实现一举三得的效果:为精品民俗文化搭建展示舞台;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交流铺路;为景区注入新亮点。

  据主办方介绍,从五一节开始连续5个周末,来自巫山土家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壮族、“阿诗玛”起源地云南石林彝族、广东千年瑶寨瑶族、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等优秀民族山歌代表队齐聚巫山小三峡,通过山歌对唱的形式,奉献了一场场最原汁原味的山歌视听盛宴。

  纯粹多民族原生态音乐打动人心,活动反响相当热烈!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把这里作为了暑期旅行的第一站。

  舞台与山歌 山水间的最炫民族风

  “郎是天上一条龙,姐是地下花一蓬。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淋花花不红。郎不陪姐情不浓”

  “哥妹结伴赶歌圩,山歌越唱心越甜”

  ……

山歌对唱,通常曲调爽朗、节奏自由,唱的同样也是最质朴的情谊。

  主办方表示,对歌节活动期间,每个周末都有一支8人外地山歌队伍亮相与巫山土家族山歌队伍带来以爱情、劳作、风景为主题的三场表演,每场时长约两小时,每周末三场。

  首场活动,广西壮族“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歌王加盟;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奉上了时而高亢奔放余音震山梁、时而抒情绵长浓情入心田的经典歌曲;广东千年瑶寨带来了入选非遗名录的民族好歌曲;

  “中国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则将情景表演彝族舞蹈以及彝族民歌通通都搬到了舞台上。

  从谈情说爱的“情歌”到倾诉苦情的“苦歌”;从上山打猎的“打猎歌”到孤独寂寞的“咏叹歌”……“东道主”巫山本地流传甚广的山歌在这次对歌节活动中也有完整呈现,尽显巴渝文化的深厚魅力。

  一个月来,每个星期小三峡都被不一样的民族民俗风情包裹。

  从五一小长假开始,巫山小三峡景区的江面上更是搭起了别致的水上舞台,原汁原味的清亮歌声飘荡在峡江之间,加上山水间自带的混响效果,歌者们唱得开怀游客们更听得震撼。

  山歌与文化 不该被遗忘的好声音

  《巫山神女呼唤你》曲作者、《哥哥的花轿把妹抬》原唱者向昌跃是巫山山歌代表队的成员之一。在这位山歌爱好者眼中,山歌太有底蕴,比如在巫山坊间流传的歌词曲调不同的山歌就有成百上千首,越研究越收集越觉得有趣。

  “山歌是最纯粹的歌唱,它没有太多修饰,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真诚动人,你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它能戳中你心灵的那个点,让你真正放松下来。山歌常常也是当下文化的一种直观呈现,也是观察认知不同阶段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所以你还能有所收获,” 向昌跃表示。

  “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歌王在说起山歌与文化的关系时则表示,“大俗也是大雅,这些接地气的表达其实正是对民俗文化的概括提炼,所以它是很有深度的,只是披了一层看上去很生活化的外衣。”

  活动主办方表示,对歌节就是要为这些美妙的山歌搭建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山歌。

  文化与旅游 建多民族交流平台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巫山民俗旅游对歌节,那这个词一定是匠心独运,这一点体现在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

  对歌节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寻求其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

  这种再创造能让景区拥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成为景区的又一吸睛点。

  活动也巧妙的采用了对歌的形式,更邀来多民族参与。这种大融合的思路也将全方位的推动促进民俗文化交流。

  巫山旅游局局长税华表示,巫山一直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在对歌节活动中,多区域多民族的参与也有利于打造区域旅游合作平台,促进多区域旅游交流及共同发展。税华也对对歌节活动充满信心,希望能将其打造成为继巫山红叶节之后又一精品旅游名片。

  巫山民俗旅游对歌节活动主办方——重庆市巫山县旅游局以及重庆长江三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也表示,接下来将对山歌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度的挖掘,进一步深化加强对歌节品牌的影响力。同时,还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营销渠道,与市内大型旅行社展开积极合作,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全力推广对歌节活动。(伍策 元月)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