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在说P2P的最终目的是普惠金融,而且不少P2P平台也正是这样的标榜自己。今年3月初,P2P被正式划入普惠金融部的消息相信让不少投资者看到希望,但模式众多且稍显混乱的P2P,真的能承担起普惠金融的重任吗?
小猪罐子CEO麦国强的回答是:“能,但过程会很颠簸。现在P2P已经面临着一个岔路口,谁都不知道每条路最终对应的是什么结果。但我看来,坦途大道不一定是结局最好的,最颠簸也有可能带来最佳的效果。“
首先来谈一下为什么需要P2P等互联网金融来承担普惠金融的责任。总的来说,由于经济放缓的原因,导致大量热钱流出。2014年银行存款流失严重。央行于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而存款又与贷款分割不开干系,在存款准备金的制度下,3万亿元的存款通常对应着2.4万亿元的贷款发放,而且这还建立在经历过一次降准的前提条件下。
贷款量的降低意味着将会有不少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需求,这对于本就处于经济下行环境中的实体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背景下,P2P近几年的超高速发展无疑能扛起一面大旗,2014年超2500亿元的交易规模量对于不少亟需资金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中送炭。但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不少P2P平台的业务量瞄准了大额资产业务,与不少银行业务重叠。这在管理上也带来了一个疑惑:当P2P平台俨然要成为一个小规模的银行集合体的时候,如何准确的定义其与银行的本质之别。在这一点上,从2014年银监会与证监会在就P2P的监管划归上的拉锯战就可看出。
在最终P2P确定为银监会监管后,P2P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得到资金需求,盘活实体经济并与银行业务区分开来。为什么让P2P专注于小额贷款业务?实际上这与银行的业务属性息息相关,因为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会更多的倾向大额资产,并且在这一方面比P2P这种新生体系更有经验。但对于小额贷款业务,P2P显然要比银行更灵活。事实上,在P2P还未如现在这样火爆时,银行实际上曾被要求放松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限制,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能坚持下来且还过得较为滋润的也只有寥寥数家。所以,监管层对于P2P与银行业务的市场分割与其说保护银行更不如说是引导P2P更合理的发展。
在定义了P2P目标市场的问题后,实际上其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对于小微企业来说,P2P的贷款利率还是太高,这样即使盘活了企业,但真正的利益绝大多数都被投资者所获得。同时P2P在保证运营成本上,鲜有平台真正盈利。而P2P并非是慈善机构,要想盈利除了通过用原始的“薄利多销“的方式,真正应该做的还是降低平台年化收益。相信在P2P真正规范后,很多平台的利率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下跌。
总的来说,真正的普惠金融并不是牺牲多方帮助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P2P要想成为真正的普惠金融,就需要同时保证投资者、小微企业、P2P平台都能满足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