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丝路故事]中医药大步走“丝路”

时间:2015-12-30 20: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曹波 冯会玲)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14点15分,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发表了举世瞩目的演讲。

  从公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起,世界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医药。近年来,中医药也陆续走出国门,为多国患者,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患者带去健康的讯息。

  丁永铃是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说起有着364年历史的同仁堂陆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言语里透着挡不住的自豪。她介绍说,在新加坡,同仁堂就逐渐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包括中等收入的人群,主流社会人群,一般年轻的比较少,中年以上偏多。本地居民和华侨为主,中资机构因为常年在外面工作,所以有亚健康状态会去同仁堂调理,他们去的也比较多。

  新加坡一位产后遭遇黄疸的妈妈被李光金教授三服药就治好的事情,丁永铃讲给很多人听过。

  这位妈妈在生了孩子之后,全身黄疸,家里人觉得她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或者瘟疫之类的,因为全身、包括眼睛都是黄的,非常可怕,就让她和孩子隔离。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位妈妈选择了马来西亚同仁堂,到了一看,李教授对她说,这不是什么大病,就是产后黄疸没有褪尽,在这种气候湿热的情况下,可能反应的黄疸就比较严重。然后给她开三服药,里头大剂量用了一些阴沉、清热祛湿的药。这位母亲吃了三服药以后人真的就回复了自然状态,他们全家就来感谢李教授,她的家人、朋友从此以后就成了中医的拥护者。

  当年,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贩运到东南亚、中亚,甚至更远的欧洲。如今中国中医药也逐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资源管理部主任杨光介绍说,他们调查的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的魅力。从2001年,当时中药的出口只有5亿美元,2006年突破10亿美元,到11年就20亿,到13年就超过30亿,到今年预计能到40亿。所以整体还是呈现比较快速增长的趋势。从调查数据来看,70%的中药贸易出口都是在亚洲国家,像日本、韩国、东南亚,历史上跟中国有文化交流、有医药交流的周边国家,欧洲市场只占到我们出口总额的15%左右,比较少,北美洲只占到10%,像加拿大、美国这些国家。

  不容回避的是,虽然中医药跨出了国门,但由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跨出国门的每一步走得并不容易。丁永铃说,像在新加坡,他们的产品就必须按照要求进行量身定做。没有国内产品那么多,因为新加坡卫生部对中药产品也是特别管制,必须获得正式注册才能进口销售,所以新加坡店里销售的同仁堂中成药产品只是几十种,比如同仁堂大活络丹这样的产品到新加坡销售,就要按照卫生部相应的成分进行替换,还要做一些二次科研,以获得新加坡卫生部的审批许可。

  最让丁永铃觉得头疼的是,中医师要想走出国门,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新加坡要求国内5所中医药大学的、有行医资格8年以上的、副主任中医师职称的大夫才能够过去行医,学5年本科的这5所院校的,学到6年都不允许。难道学6年的不比学5年的功底还深、学到的东西还多吗?他说我们当时就认可5年的。所以现在找5年的毕业生好难找啊,绝大多数都是6年的。就算你是正主任医师,但你6年毕业的,那不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资源管理部主任杨光认为,在看到各国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提出苛刻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中医药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一些西方国家做得时间比较长,对农残限定有合理的地方。这些标准我们国家应该学习借鉴,像二氧化硫的标准、禁止硫熏之类的,有些慢慢做出来后,对我们的行业也是有好处的,也应该吸纳它。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看来,无论如何,中国的传统医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单是在美国,就已经有近10个药物进入二期临床甚至是三期。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具体实施,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前景广阔。用他的话说,现在正是中医药被国际社会认可最好的时代。从中国和发达国家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甚至研究的水平都是越来越接近,这样可以寻找共同点,有共同的语言能够交流。现在包括中医药和传统药物都是在国际上走出国门、被国际接受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原标题:[丝路故事]中医药大步走“丝路”)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