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独家原创>正文

社科院报告:应公开反腐查扣财物流向 避免糊涂账

时间:2015-03-18 14:40:30    来源:西北新闻网    浏览次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报告析简政放权困境:地方政府选择性放权严重

  中新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阚枫)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18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蓝皮书表示,今年中国反腐既要防止尚未发现的腐败分子逃脱制裁,也要防止利益集团伺机反弹、卷土重来。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及时向社会公开案件查处进程,同时,还有必要向全社会公开贪腐案件查扣财物的查抄、流向、处置等情况,避免出现糊涂账现象。

  这份蓝皮书全称为《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5)》,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报告回顾了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法治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对2015年中国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反腐风暴引来全球瞩目,在这份报告的开篇,课题组也专章分析中国的“廉政法治”进程。

  报告称,2014年中国的反腐败力度不减、强度反增,持续的标本兼治成为中国廉政法治的新常态。国家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批曾经位高权重的人员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查处,打破了一些人“刑不上大夫”的幻想。与此同时,国家对于那些处级以下干部的腐败问题也毫不留情,八项规定执行力度有增无减,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公布违反规定的情况,及时处理违反八项规定的人和事件。

  就打击职务犯罪一项,报告中列举称,2014年度,全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数量比2013年同期有所攀升。据统计,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立案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数(27235件)、人数(35633人)同比分别上升9.9%和5.6%。

  立案侦查的行贿犯罪数(5684件)、人数(6500人)同比分别上升38.7%、35.1%,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数(8386件)、人数(12109人)同比分别上升2.8%、5.0%,其中重特大案件数(4898件)同比上升5.7%。从总体上看,检察机关反贪工作效果显著,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昭示了执政党全力反腐的决心。

  报告称,职务犯罪事关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权的合法性,应当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立法,尽快出台完善关于行政职权、财产申报、查办反腐败案件的法律制度;稳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严厉查办发生在司法机关、司法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应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房地产、国土资源、金融证券以及铁路、交通、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重点领域、行业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重点关注并严肃查办那些行贿人数、行贿次数较多的案件,以及行贿数额大、获取巨额不正当利益,行贿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等案件。

  此外,要继续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从严打击外逃犯罪分子,并且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事故、征地拆迁、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严肃查办渎职犯罪。

  就今年的中国反腐形势,报告建议,要将反腐败进行到底,“既要防止尚未发现的腐败分子逃脱制裁,也要防止利益集团伺机反弹、卷土重来。”

  报告称,2015年,反腐败工作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查处各类贪污腐化案件的力度不会减弱。构建全方位预防与惩治腐败的法律制度体系,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营造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的制度与社会环境。在具体工作中,建议有关部门在查处案件过程中及时向社会公开案件查处进程,同时,还有必要向全社会公开贪腐案件查扣财物的查抄、流向、处置等情况,避免出现糊涂账现象,同时,可以考虑将没收的部分财物投入社保、民生领域,让社会共享反腐败斗争的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提振公众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也可彰显反腐败的决心。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作出了“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改革部署,这份报告在立法方面的论述中,也提及了反腐立法进程。

  报告称,反腐败国家立法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反腐败基本法,二是制定反腐败专门法律和配套法律,三是注重立改废工作,增强现有立法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实现国家立法与党内法规的协调与衔接。

  报告指出,目前,国家立法是反腐败立法体系中最基础、最欠缺也是最有待加强的,包括:加快推进反腐败基本法的制定;从源头上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公民参与、行政程序和行政组织法等一系列的立法,让权力在法律规范下运行;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专门的反腐败单行法律,如完善惩治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犯罪、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方面的法律规定,规范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制定领导职务责任追究法、公民举报法等等,使反腐完全运行在法制轨道上,增强法治反腐能力。(完)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