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10月23日电 题:“雪豹”博士眼里的雪豹保护挑战
中新社记者 罗云鹏
“过去20年来,雪豹保护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挑战。”23日是第三个国际雪豹日,“雪豹”博士李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雪豹保护面临盗猎、人为干扰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等挑战。
今年32岁的李娟毕业于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专业,是中国第一个以雪豹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学博士,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从事与雪豹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曾在青海三江源区域里亲眼目击雪豹10次。
“偷猎是雪豹仍然面临的巨大威胁。”李娟介绍,在中亚一些地区,传统上用雪豹皮毛制作帽子、大衣或装饰墙壁;雪豹和(其他)豹的骨头一起,被用作虎骨的替代品。“这些传统用途如今都已被法律禁止,然而研究表明最近几年雪豹制品有向奢侈品转型的趋势。”
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组织(TRAFFIC)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平均每周至少有4只雪豹被杀死,其中55%是因袭击家畜而被报复性猎杀,只有21%是出于非法贸易目的而遭盗猎。
2013年至2015年的新闻报道显示,中国至少有12起雪豹相关的案件被警方破获,涉及3只雪豹幼崽、至少13张雪豹毛皮和7具雪豹尸体。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之称,大约7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从地理分布上看,雪豹仅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中亚高山地区国家,1996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已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李娟眼里,雪豹分布区内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是其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雪豹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人口密度较低,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改善也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活动大幅增加,如旅游、采矿等。”李娟说。“过去几十年来家畜的过度放牧也造成了草场退化,进一步恶化了雪豹及其猎物的生存状况。”
据了解,中国雪豹的命运在80年代后期得到改变,官方先后在雪豹的分布区域里设立新疆托木尔峰、甘肃祁连山、西藏羌塘以及青海三江源等一系列自然保护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雪豹最大分布国,涵盖其60%的栖息地,其种群数量约在2000至2500只左右,分布于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
“气候变化是雪豹保护的另一个挑战。”李娟所在研究团队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了2000多个当前雪豹出现点的数据,并结合相关生物气候变量建立了全球雪豹分布模型。研究显示,在气候变化的不同阶段,雪豹栖息地经历过不同程度地扩大、缩减和碎片化等变化。
“随着气候变暖到2070年,雪豹的栖息地会向纬度和海拔更高的地方移动。”李娟说,届时会有一些新的雪豹栖息地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包括(俄罗斯)萨彦山的东部和(蒙古国)杭爱山地区,而当前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则可能会因森林取代高山草甸而出现雪豹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并产生种群基因交流困难。
预测数据显示,不丹和尼泊尔的雪豹栖息地到2070年可能会有超过80%的雪豹栖息地消失,全球雪豹栖息地面积将减少约23%,栖息地破碎化加剧,而中国的青藏高原有可能成为雪豹在2070年后生存的“庇护所”。
李娟表示,雪豹研究的下一步,应关注雪豹和同域分布的物种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于雪豹的影响和疾病传播等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