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多今年17岁,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在中国生活过三年。他是我见过的汉语最好、最了解中华文化的美国人。前一段时间,他还和我“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艾多问我:“为什么刘备总是好的,曹操总是坏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因为“拥刘反曹”这一倾向牵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我试着解释说:“中国封建王朝是一家一姓、世代相传,刘氏是皇室、是正统,刘备是皇帝的叔叔,他兴复汉室是正当的;而曹操就是篡权,名不正言不顺。这种倾向反映了作者思想上对一个政权的拥护,以及渴望君主仁德爱民的政治愿望。”艾多的理解能力很强,并且善于联想,他随即拿英国、法国的王室与中国古代皇室进行比较,对我所说的便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
由“拥刘反曹”,我们谈到了人物形象。艾多把“三国”人物的形象特点总结为两个,一是“好坏分明”,二是“非常夸张”,我觉得还挺贴切。刘备是道德模范,有着完美的品德和修养;曹操则丧尽天良、阴险狡诈。但艾多说,他并不喜欢刘备,觉得他很虚伪。我想起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刘备就是因形象太过仁义而显得不真实。就“非常夸张”这一点,艾多说,无论是对武功还是智谋的描写,作者都很浪漫,很有想象力,常令人拍案叫绝。他还说,《堂吉诃德》里有很多夸张的描写,马克·吐温的作品里也有夸张,而那些夸张多是为了表现讽刺或幽默,与《三国演义》并不相同。
我愈发觉得艾多是一个很难得的朋友。他对中西方文化都有所了解,而且能够比较和分析,作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最难得的是,他尤其喜欢中国文化,这样就和我有了许多共鸣。通过与艾多的交谈,我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三国”,看待我所置身的文化环境,让我在中外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收获。
艾多有一次对我说:“我猜自己上辈子一定是一个中国人。”这让我心中很是感动,于是说:“你现在也是半个中国人。”从艾多那里,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国文化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我很高兴地看到,有这样一些外国人在努力学习汉语,他们喜爱中国,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当对中国文化怀有自信,同时积极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到“三国”的魅力,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