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10日电(孙国根 陈静)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孙兴怀等医学专家,历时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提出新见解。
据悉,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主要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据预测,到2020 年,全世界将有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36万人,其中530万人双眼盲;欧美国家主要是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闭角型青光眼的易感人群主要是中国人和蒙古人,全世界大约48%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中国。闭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是开角型青光眼的3倍。据介绍,有关青光眼的诊治,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眼科界主导话语权,国际上目前流行的观点也是统一将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原则用于闭角型青光眼。
孙兴怀教授当日告诉记者,该院数十年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闭角型青光眼是不同于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类疾病,闭角型青光眼是可在早期被预防的一类原发性青光眼,而开角型青光眼目前没有预防措施,两者有本质区别。
该项成果纠正了国外眼科学权威长年来的偏面观点,对重新认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据透露,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眼科领域最权威杂志《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视网膜和眼科研究进展》)上,引起国际眼科界高度关注。
孙兴怀研究团队发现,早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即使病情及时得到控制、常规眼底和视野等检查均正常,但视网膜的血流和血管密度已经降低,视神经代谢已受影响,最终会导致失明。
孙兴怀研究团队还发现,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和疾病进展与个体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及时调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态、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和研发针对闭角型青光眼的创新药物,有助于改善闭角型青光眼的预后。孙兴怀认为,今后如何进一步甄别出哪一类房角关闭患者或人群更能受益于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