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北京学知桥辅路排水管线泄漏续:最新抢修方案下午会商

时间:2017-07-23 18:0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刚刚升井的刘生军大汗淋漓。

  截至今天凌晨,在学知桥东侧辅路地下排水管线抢修现场,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已经奋战了两个昼夜,150人规模的抢险队伍始终坚守在一线,目前,塌坑回填已完成至地面。

  今天上午,最新抢修方案大体敲定,计划再建一个旁通管甩开破损点。市排水集团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前期准备,下午会商后将实施新方案。

  戴上氧气面罩,刘生军准备再次下井。

  最新进展

  今天下午会商新方案

  破损管线将建旁通管

  今天上午,学知桥东侧辅路地下排水管线最新抢修方案大体敲定,计划再建一个旁通管甩开破损点,上午现场指挥部组织排水集团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前期准备,预计下午将会商后实施新方案。

  今天上午的抢险现场,一切工作井然有序,抢险人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导抽水管线,有的看护机器设备,有的正在统计周边树木占用绿地情况,为刚刚出炉的全新抢修方案做着前期准备工作。市排水集团防汛办主任夹尚宽介绍,截至今天凌晨3时左右,抢险人员已经对破损管线上游的所有排水管线进行了抽排和封堵,实现无水进入抢险区域,为下一步抢险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专家立即对这一区域的抢险工作也连夜开展研讨,今天上午,最新方案已经大体敲定。

  抢险人员分析“机器人”传回的井下情况。

  专家建议在破损管线的上游再建设一条管线,绕过破损的位置,与下游连通,甩开破损点,解决问题。针对这一新方案,现场指挥部组织排水集团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涉及的区域进行地质勘探,以确定这个新方案的可行性。

  据介绍,今天下午相关部门还将对这一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会商,会商通过后,将立即启动实施,但预计抢修过程相对较长,目前周边交通疏导设计方案、树木占用绿地等情况统计也在同步进行当中。

  本报记者 叶晓彦

  刘生军的同事也准备下井。

  抢修现场

  探查受损管线 管网“机器人”赶来助阵

  昨晚9时许,记者在学知桥东侧辅路看到,这里仍处于封闭状态,抢险人员正在桥旁加固路基,排水集团的抢险人员也开始利用“机器人”探查受损管线内部情况。

  埋在地下9米深的受损污水管直径只有1.5米,抢险人员很难进入。昨晚,排水集团利用地下管网“机器人”,实景探查管线内部情况。可即便是“机器人”上阵,探查难度依然很大,因为管线从井口向南延伸,但管线里的污水却是向北流的,如何让“机器人”逆流而上成为最大难点。晚10时许,学知桥东侧的几个污水井盖被打开,一台装有摄像头的“机器人”准备下井,“机器人”的外形酷似一条小船,“船”的后部连有推杆,抢险人员准备使用多根推杆衔接的方式,在污水管线的逆流中推进“机器人”。遗憾的是,“机器人”只向南前进了大约24米,由于污水管线掺杂了泥浆,加上污水的不断冲刷,“机器人”难以继续前行。

  为尽快排干积水,又不污染小月河,抢险人员建起明排管道。

  今天凌晨1时左右,另一台“机器人”被送到了现场。这台“机器人”带有4个大轮子,上方附有一个可以升降的拍摄平台。尽管这个“机器人”有4个大脚,但进入污水管线后,也同样寸步难行。

  接连遇到困难,抢险人员并未灰心,他们围着两台“机器人”不断讨论着改进办法。

  凌晨2时许,一台带有长杆潜望镜的设备被送到抢险现场。利用这台设备,抢险人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污水管线内壁的情况,哪些地方存在伤痕,抢险人员已有了大致了解。

  保险绳、氧气管是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

  戴着氧气面罩 在井下推动“机器人”前行

  昨夜的京城微风习习,抢险人员顾不上享受这难得的清凉,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项工作。其中,刘生军和他的两位同事尤其辛苦。由于船型“机器人”需要有人不断地衔接推杆,刘生军和两位同事,就是在9米深的污水管线中推着机器人前行的人。

  记者见到刘生军时,他刚刚从散发着恶臭的污水井口爬上来。他身上的防护服沾满了污物,紧紧包裹住脸部的面罩一摘下来,记者看到他脸上一层密集的汗珠。周围的同事叮嘱他先把气喘匀,不着急汇报情况,但刘生军显然是个急性子,“井下的污水,现在大约20公分。”刘生军断断续续地说着。

  休息了几分钟后,刘生军重新戴上氧气面罩,再一次钻入了只比肩膀略宽的井口里。井口外,两名抢险人员拽着保险绳,另外一人帮着往下输送氧气管,刘生军的身影逐渐消失在黑洞洞的井口中。大约10分钟后,另外两名抢险人员也交替下到井内。

  这次井下作业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一根根推杆被不断送到井下。井外的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船型“机器人”在一点点前进,污水管线内的情况也实时传送回来。而在这台“机器人”的身后,是不断扭动着沉重的推杆、校正着“机器人”前进方向的刘生军和同事们。

  船型“机器人”到现场助阵。

  为尽早排干积水 手提肩扛建起新管道

  在“机器人”井下探查的同时,另一些抢险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如何既保障受损的污水管线正常排水,同时把积水抽出排干,这也是抢险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抢险人员选择了多个抽水点,每个抽水点有4台水泵同时工作,每个小时每个点的抽水量可达1600立方米。

  记者看到,其中一个抽水点与小月河近在咫尺,但为了确保不污染河水,排水集团连夜沿着小月河搭起一条明排管道。工作人员说,利用这条明排管道,可以将污水导入另一条污水主干线,避免污染河道。

  明排管道两条并排,长约千米,要用大约170根PVC管连接起来,每根管子直径630毫米,重量则达600斤,即便利用推车,也要五六名抢险人员才能抬动一根。险情就是命令!深夜,沿着小月河畔,上百根蓝色的管道靠着手提肩扛,全部就位。

  PVC管接合时,抢险人员遇到了一个难题,小月河河道弯曲,河边还有高台等建筑,但排水管却是直的,抢险人员只能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障碍。他们说,即便难度再大,今天也要把明排管道做好,不能让积水再威胁路面桥面安全。

  本报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