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正文

“鲤鱼”跃“农门”:激活“人文田山水”

时间:2017-09-14 18:0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新网贵州兴仁9月14日电 题:“鲤鱼”跃“农门”:激活“人文田山水”

  作者 杨云

  九月的鲤鱼村,稻浪金黄,远近各处树木郁郁葱葱,一栋栋苗族、布依族传统风格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宁静,惬意。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无由赞美:“山间乡愁地,农耕画卷美。”

  鲤鱼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屯脚镇北部,辖18个自然村寨,28个村民组,1108户,492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为90.73% ,曾经是滇桂黔石漠化区贫困村之一。

乡愁浓郁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 杨云 摄

  随着中国政府反贫困力度不断加大,贵州省对旅游支柱产业的定位,黔西南州对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积极建设,“石上风情”浓郁的鲤鱼村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兴仁作为中国最大薏仁集散地,鲤鱼村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薏仁产业链,所得财富改善了家园面貌。但,鲤鱼村“石上的烦恼”依然存在。

  “以前房前屋后石头多,村落卫生状况脏乱差,道路泥泞难进出。”正在装修自家新房的村民陈育强回忆说,“现在的鲤鱼村,满眼都是绿,天然大空调。河清水亮,稻谷飘香,通组路干净。”

  陈育强曾长期在外漂泊。“以前离家为逃穷,现在回家为致富。”陈育强说,“现在惠农富民政策好,我回家就是想撸起袖子加油干,过上小康生活。”

乡愁浓郁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 杨云 摄

  美丽乡村建设,让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近年来,鲤鱼村党支部按照“强党建,抓基建、谋产业,讲文化,促脱贫”的思路,因户施策,因组推动。

  2012年开始,鲤鱼村按贵州民居设计格调,对218户民居实施立体改造,对438户农村危房修缮改造;2013年,全村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电话、宽带网络、广播电视讯号入户实现全村覆盖;2015年,通组路硬化(油化)覆盖全部村民组;2017年,全村供电线路改造,换用节能电线,全村供电覆盖率达100%。

  “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广场,新建寨门广场、风雨廊桥、文化长廊、文化浮雕墙、民族博物馆等设施,硬化农户庭院,安装了生态节能路灯,对村容寨貌进行全面整治。”鲤鱼村党总支书记杨建平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做了规划,镇村一体化建设,按照苗族传统村落特色对鲤鱼村进行‘美丽乡村’打造。”

  “最好的变化是年轻人有事做,搞产业做旅游谋创业守法律。”陈育强说。记者在村里走访,切身感受村民思想观念、法制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

  鲤鱼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对变化的感受可不只是陈育强有。

  鲤鱼村鲤鱼五组村民岑育伟介绍说,“我们这个小康房建设有特点,跟薏仁旅游小镇配套,住起来很舒服。”

乡愁浓郁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 杨云 摄

  鲤鱼村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绿色“家底”?“不仅要保,还要建、还要治、还要改,让绿色‘底版’更鲜亮。”杨建平认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媒介。”屯脚镇镇长刘天祥认为,“在鲤鱼村,‘人文田山水’很好的组合融汇了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康养文化、生态文化,让游客来鲤鱼有看有学有玩有体验,这就是文化融合带来的发展选择,山地生态康养旅游核心区将会是鲤鱼村的未来名片。”

  据了解,鲤鱼村民族乡村旅游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效应,每年吸引的游客达20余万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000余元增至目前8400余元。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州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了传统农业,催生了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推动着“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

  “空气真干净!”鲤鱼村里,人民银行正在这里进行“金融夜校”培训的工作人员不由感叹,“在鲤鱼村,我们感受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同步提升。”(完)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