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月10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 李亚龙)今年26岁的“90后”小伙於若飞做公益救援已有近十年。从最初节约生活费资助云南、甘肃等地贫困儿童上学开始,到组建甘肃蓝天救援队,至今已有超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五年来及时救活11人,打捞遇难者遗体260多具,在中小学开展了270多场防灾减灾知识公益课。
卷式担架、背负式电台、汽油破拆、钢筋速断器、急救箱、水下声呐探测器……这些装备是於若飞的“宝贝”,放在兰州市郊一间志愿者捐赠的商铺里。这是他倾其所囊,一个螺丝、一条绳子,这样买下来积累的。“只要手里有点钱就买装备”。他说。
资料图:图为救援队参与地震救援。 钟欣 摄於若飞的家乡在甘肃岷县,是中药材之乡。近几年,他和朋友合伙做些中药材粗加工,几年前还在云南开过酒吧。每次分红拿到的钱,全部用来买装备。
“父母开始时也反对,担心安全。在2012年岷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时,母亲在现场看到我们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发放物资,打捞遇难者遗体,家属对我们的感激。”於若飞说,从那以后,父母开始支持,并找了厨师为救援队做饭。现在救援缺钱,父母经常支援。
蓝天救援队装备库在一间小铺面的二楼,从一楼拾阶而上,楼道两旁挂满了锦旗,都是被救助者或家属送来的。“装备库搬了很多次,很多锦旗弄丢了”。租不起场地和库房,於若飞说他们经常“挪窝”。
资料图:图为救援队打捞搜救。 钟欣 摄“所有救援的资金都是志愿者AA制,也有企业愿意资助,但是要求我们打广告,这我们不做。还有一些个人捐助,我们调查发现钱不干净,也不要”。於若飞说,救援队的志愿者坚持尊重生命的原则而努力,“和赞助、钱之类挂钩的话,也许本来能救回来的命就救不回来了”。
2015年,於若飞曾赴尼泊尔地震、缅甸暴雨洪灾实施跨国救援。救援结束后,还培训了当地的救援队,留下技术和经验。在与俄罗斯国家救援队共同挖掘一处废墟后,双方交换了带有标识的帽子作纪念,收获友谊。“不分国家、种族、信仰,为身处困境的朋友提供帮助”成为於若飞的执念。
於若飞的志愿者队伍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有63岁的退休老爷爷,也有十七八岁的大学生。“我打心底里尊重他,他是我们的榜样,虽然年龄小,但是他做的事确实值得我们尊敬,也愿意听他安排。”志愿者李明是一位打工者,他在工作之余,参与了2017年内超过60次救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