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走进凉山德昌:枇杷村长的致富经
中新网凉山2月7日电 (汤雁 邹立杨)近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小高镇高丰村,这里的万亩枇杷园区远近闻名,田间枝头上挂满了黄橙橙的枇杷。村民们人人都是万元户,谁能想到几年前同样的土地一年刨出的钱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呢。
“我是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种枇杷的人,也是第一个靠着枇杷发家致富的。”高丰村村长杨再平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她告诉记者她正是凭着枇杷才被选为村长的,她与枇杷有着不解之缘。
走在枇杷园中,杨再平一边用剪刀剪着枇杷,一边对记者诉说着她与枇杷的故事。
“2005年以前,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也就种些玉米、水稻之类的,成千上万斤粮食,换回的钱人均也就1000多一点。”杨再平说,后来在2005年10月,机缘巧合下她请到了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希望专家能帮忙考察下这里到底种什么才能脱贫致富。
杨再平把摘下的枇杷请记者品尝,说道:“说起好笑,专家考察我们这里后,说的原话是‘你们简直在抱着金娃娃讨口!’”
德昌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时数2136.5小时,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年均相对湿度64.7%,年均降水1074.4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极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
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认为高丰村种植枇杷效益最好,于是杨再平便准备将玉米等农作物换成枇杷,没想到却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当时我父母,当了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农民,就认为应该种玉米、水稻这些好种植好养活的,坚决反对我种枇杷,觉得种枇杷太冒险。”杨再平说,经过多次沟通,父母总算同意将玉米换成枇杷,但却定下了三年之约:如果三年后种的枇杷不赚钱,就要将枇杷全部挖掉,换回水稻、玉米这些老一辈人种了一辈子的粮食。
立下军令状的杨再平开始带领40余户村民搞起了实验,开始种植枇杷。“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困难,种枇杷的技术要求比较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头一两年确实没挣到什么钱。”杨再平回忆道,她时时刻刻都在督促村民按照专家所教授的方法种植,可一些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按照方法来,加上嫌麻烦,导致枇杷刚开始时长得并不好。
“当时才气哦,村上有些人,专家前脚才走,后脚就把种好的枇杷挖了,还给我说‘拿去嘛,你喜欢你来栽,送给你了’”,说起以前的故事杨再平哭笑不得。
2009年有三户人家通过种枇杷卖了5万多,这下还在种玉米、水稻的村民忍不住了,“当时大家都在想,凭什么同样的地我一年才4、5千,人家就能卖5万多呢。”
2010年开始,高丰村家家户户种枇杷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正真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枇杷种植技术。2017年年收入达20万的农户有3家,年收入15万的农户有30家,年收入10万的农户多达20余家。
“就拿我所在的高丰村4社来说,一共63户人,便有40多户人买上了小车。”杨再平自豪地说,也正是因为她的带动下高丰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8万元,她也因此被村民选为了高丰村村长。
同时,高丰村种植枇杷的成功还影响了周边的麻栗镇、乐跃镇等,都开始种植起了枇杷,杨再平比以前更忙了,她现在还要时常去帮助、教导其他镇的农户种植枇杷。“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高丰村村支部书记李辉中在一旁乐呵呵地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指着成片的枇杷感慨,以前这里叫高峰村,现在农民收入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们认为这“峰”不再适合,应该叫做“丰”,为丰收之意,这才改叫高丰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