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曝光台>正文

山西代县:多家选矿企业肆意污染 政府监管遭质疑

时间:2016-10-11 12:25:04    来源:荆楚荆门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年来,虽然环境污染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也出台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可在有的地方,仍有企业铤而走险的大肆非法排污污染环境。

近日,记者多次接到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磨坊乡候家沟村村民反映,反映称该村多家选矿厂长期以来非法生产,粉碎铁矿石,扬尘污染严重,已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与出行,虽然当地百姓曾向当地环保部门多次举报但均无果。排污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现象一直未断。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难以治理的污染源

9月28日,记者来到代县磨坊乡候家沟村,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子周边共有七家选矿厂,已生产十余年之久,企业生产过程中石粉满天飞,进出企业的大车把路都压坏了,路上都是浮土,院子里都不敢晒衣服,衣服院子里晒好之时也就是该洗之时了。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依次走访了几家企业,厂门口都没有任何门牌字样,只见厂区内铲车不停向输送带输送石料,倾倒时尘土飞扬,初次破碎后的石料再次落到二次破碎输送带,破碎出口扬尘没有任何遮挡。

当地环保局:面对污染企业打太极

记者在现场拨打了代县环保举报热线12369,在向举报中心说明了现场的污染情况后,对方称马上和相关领导联系,并安排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执法;一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代县环保局执法人员的身影,记者再次拨通环保举报热线,当问到执法人员何时到达现场时,得到的答复是:“不清楚,但已经和相关领导汇报了”。

因不确定环保局执法人员是否会来现场,无奈,记者只好来到代县环保局。在代县环保局,据代县环保局张建荣副局长介绍,选矿厂大概从2001年至2003年时开始兴起,像这样的企业全县共有100多家,关于候家沟村的企业,有两家有手续,企业的具体情况张副局长表示不清楚。

次日,代县环保局负责磨坊乡的执法队杨队长与记者来到候家沟村,在现场这些企业依然正在忙碌的生产,在杨队长的带领下,记者依次来到了三家企业的办公室,记者均提出了要查看企业相关环评相关手续,但三家企业的回复均一致的表示:“老板不在,无法提供相关手续”。杨队长表示旁边紧挨着的几家企业不属于磨坊乡的管辖范围了,归别的同事监管。  

在现场,随处可见空中弥漫着浓浓的石粉和刺耳的碎石声,记者指着破碎石头的生产线问杨队长这样生产是否允许?得到的回答是:“肯定不允许这样生产,但是需要向领导汇报”,一直到离开现场时,杨队长未曾对任何一家企业进行违法制止和处罚,并称所有企业的手续环保局都有,可以回局里查看。可回到环保局后,杨队长告诉记者管档案的工作人员今天下乡了,无法提供企业的手续。据执法队指导员姚建军介绍:“这些企业我们都做过处罚”,并从电脑找出企业的处罚记录。处罚过后企业一直生产至今,记者质疑是否属于以罚代管,指导员姚建军却给予了否认。

据记者调查了解,选矿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各厂都有排放深坑,长上百米宽几十米,废水直排深坑,从一头流到另一头,沉淀后从地底埋管道回厂再利用,用后再次排到深坑,沉淀后的石矿废弃物呈黑色,这样的坑沉淀物满了废弃后没做任何处理。旁边即是村民农田,据村民讲废水坑之前也是耕地。在记者追问下,姚建军说其他选矿厂的排污许可证都正在办理中,只有圣达选矿厂有排污许可证,但在现场,记者并没看到。

截稿前,记者再次致电代县环保局局长王继红,王继红局长挂断了记者的电话,随后,记者又以短信的形式询问王局长调查处理结果,王局长称已安排副局长张建荣答复,至今记者也并并未得到代县环保局任何回复意见。企业违法污染为何得不到制止?既然以前处罚过,为何一直污染还在继续,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呢?这究竟是不是以罚代管?代县环保局究竟是不想管,还是管不了?类似企业如此之多需要配套多少污水处理坑等等,这些问题记者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解释和答复。

据知情人介绍,这些选矿企业长期非法排污,这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与当地环保部门监管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导致很多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的结症,如果政府职能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于亮剑,这无疑是对非法排污企业的变相保护。

据了解, 修订后的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条款,其首次纳入刑法入罪标准。针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将采取“按日计罚”、重罚到底的措施。根据新《环保法》第59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近年来,环境污染整治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环境污染入刑、新环保法的实施、加大对当地政府主要的领导的问责力度等,国家也出台了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从实际成效上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山西省代县却收效甚微。如果违法排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么作为主管部门是否将涉嫌渎职呢?而渎职的背后又是否有官员腐败呢?当地的监管部门的监管态度也表明了地方政府并没有对公权力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制约,那么牺牲的必然是百姓的利益。

对此,记者将继续给予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