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5月16日电 题:“黑石号”遗珍与长沙窑:跨越千年万里见证海上丝路繁荣
作者 付敬懿
装载5.6万余件长沙窑瓷器的“黑石号”阿拉伯沉船,时隔千年后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海域被发现,诠释出一条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湖南省会长沙出发,沿着湘江东岸北上20余公里,就到了唐至五代时期盛极一时的长沙窑所在地——书堂山街道彩陶源村。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窑遗址,仍完整地保留在湘江之畔,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之为长沙铜官窑遗址。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16日,来自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刘洪波描述着古诗词中记录烧制陶器的景象。
1956年首次发现的长沙铜官窑遗址,目前共发现龙窑遗址76处、采泥矿遗址24处及码头区、货藏区、墓葬区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千米。1100多年前,一群远离战乱的南方人在铜官生火制陶,急剧攀升的产量使这里成为远销中东的“世界工厂”。
“据近代考古发现,全球有2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长沙铜官窑瓷出土。”长期从事长沙窑文化研究的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李建毛介绍,“黑石号”遗珍中百分之八十被证实来自长沙窑,瓷碗中更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说明地处内陆的长沙在唐代就与阿拉伯地区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
发明烧制铜红釉、开创模印贴花、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在历史上,长沙铜官窑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为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有相当一部分瓷器还显现出异域文化元素。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说,近代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人物釉下彩绘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模印贴花中的人物有骑士、胡人吹笛者和舞蹈者等,这些都饱含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长沙窑瓷器体现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主任郭学仁说,这座充满创新、前后繁荣200余年的长沙窑在宋代销声匿迹,为历史所尘封距今已近千年。
据记者了解,长沙铜官窑自2010年启动遗址公园建设,已建成的谭家坡遗迹馆保存有唐代龙窑,窑顶已经坍塌,青砖砌成的窑壁还有最高约1.4米的残存。展馆内,3D影像播放这座唐代龙窑从取泥、拉坯、上釉到烧造的生产过程。
“中国陶瓷的海上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说,当地正以长沙窑为背景,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再现先辈们扬帆远航,闯荡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光辉岁月,深度挖掘和传承长沙窑的历史文化,让千年古窑地再次复兴。
如今,由长沙铜官窑生产的炻瓷等多类瓷器的对外贸易正呈现较好态势,铜官窑今后的发展令人期待。
“建议定期召开陶瓷学术研究和陶艺交流大会,形成铜官特色的文创产业链,把铜官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特色陶瓷文化小镇。”张兴国说,当代铜官窑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小作坊式制陶瓷的技术传统,也必须加强对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挖掘,尤其是要加强唐代长沙铜官窑相关历史的基础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