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林苗苗)近年来,“北京最火的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要排队100年”“社会办机构床位大量空置”等消息不时见诸媒体和网络,“养老难”引得不少公众和网友揪心。在北京入住养老机构到底有多难?养老服务能否满足公众需求?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调查。
在北京养老“一床难求”?
在北京“一床难求”的现状到底如何?记者向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了解得知,运营情况较好的机构,特别位于西城区等核心区域的,基本上都有少则数十位、多则上百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准备开工建设的养老机构,有的在筹建过程中就有老人来咨询或想提前登记入住。
从北京市社会福利系统管理平台的监测数据看,城区养老床位使用率接近七成,东城区、西城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在80%以上,以户籍老年人口与现有养老机构床位的数量进行比对,核心区域确实存在一定的床位缺口。
与此同时,北京各区养老床位资源及使用状况并不平衡。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副处长李树丛介绍,郊区养老机构普遍数量较多,但由于医疗、人才、交通等诸多原因,多数郊区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有的仅一两成。其中公办的乡镇敬老院空置情况尤为突出,极个别的拥有几百张床位,收住的老年人却常年保持在个位数,床位使用率远低于同区位的社会办养老机构。
高慧钧在北京中心城区参与投资、管理5家养老照料中心,主要服务程度较重的失能失智老人。运营初期他还曾担心竞争不过公办机构,为入住率担忧。如今几家机构均已基本住满,多则几十人排队等候。“只要照护能力跟上,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很大,我们还有几家机构在筹备中。”高慧钧说。
即便不在中心城区,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院也可以抢手。北京长阳普乐园爱心养老院位于远离市区的房山区,入住率仍超过8成。入住者多是周边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每月收费最低的不到2千元。该院院长闫帅说,用地成本不高、硬件有政府支持、运营由政府补贴,因此具有公益特性,也符合老年人需要。
此外,记者向儆堂集西城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乐老汇罗庄分院、丰台区幸福里养老中心,以及诚和敬、金泰颐寿轩两家国企连锁养老机构了解到,他们虽不是公办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都较高,绝大部分均在80%以上。
“增量”与“存量”并重,提升养老服务供给
如何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力度。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地供应、资金补助、落实税费政策、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途径,加快社会力量投身养老机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
据统计,自2009年北京着力加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以来,已从2009年的200多家机构、3.6万余张床位,增加到2016年的500多家机构、运营床位11.1万张,平均每年增加近1万张。
近三年来,北京市财政养老专项预算持续增长。2017年,北京市财政安排支持养老专项预算12.81亿元,较2016年的10.88亿元增加1.93亿元。北京还专门增加设立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初期筹备规模16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4亿元,纳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统筹管理。
公办机构改革盘活存量资源。李树丛介绍,公办养老机构绝大部分是街道(乡镇)敬老院,作为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接收对象主要是三无、五保老人,接受社会老人的积极性不高,入住率普遍很低。从2015年起,北京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步伐,争取到2020年把绝大部分公办机构逐渐交由专业的社会力量运营管理,破解“一床难求”和“床位空置”。目前北京214家公办机构已有101家实现公办民营。公办机构民营后,入住率一般都会迅速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
北京国企也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履行社会责任。记者向养老行业的连锁国企诚和敬、金泰颐寿轩了解得知,在现有多个项目运行良好、入住率较高的基础上,两者都在针对不同定位积极拓展项目,从大型综合机构、中型特色机构、社区驿站等多层次满足养老需求。
养老渐多新选择
除了入住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乃至京外养老,都成为一些老人养老的新选择。
上门服务助力居家养老。儆堂集西城金融街养老照料中心与“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相距不远,周边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负责人谭莎莎说,非自理老人有排队情况,为让更多老人享受服务,近期按照北京市的统一部署,通过机构向周边延伸服务,开展的上门助浴、理发等居家服务颇受老人认可。
高慧钧介绍,位于展览路、白纸坊的“老年餐厅”重点服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因为瞄准了“吃饭”这一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需求,现在非常受欢迎,每天均能送出百余份,上门送餐的工作人员都有些“忙不过来”了。
社区养老也有“高科技”。乐老汇在海淀区罗庄社区内的失能、失智照护区由居民住宅和社区用房改造而来。通过智能科技,在老社区里养老也可以“很时髦”。乐老汇罗庄分院副院长张洋洋介绍,每位老人床头都配有摄像头,家属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随时查看老人的状况。
据介绍,为提升中心城区养老服务供给,助力居家养老、就近养老。2016年,北京集中支持城六区试点建设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大多数由此前社区闲置的托老所等升级转化而来,委托社会力量开展连锁化运营,去年年底前已开业运营60家。“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建设1000家左右的养老服务驿站,鼓励由政府提供设施场地,社会力量专业运营。
京外养老渐成新选择。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北京周边一些养老机构找准定位,通过医疗配套、硬件设施、文体环境等优势,让“出京养老”成为一些老人的新选择。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镇的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为例,目前一期230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大部分为北京籍老人。目前,“燕达”这样收住北京籍老人的试点机构,能够获得北京发放的床位运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