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票、油券、春晚磁带……老物件里看40年年俗之变
新华社上海2月19日电(记者王辰阳)“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瓶‘七宝大曲’,车篮子里放着一盒食品厂自产自销的西式点心,车后座则是‘喜来临’奶油蛋糕。”“老上海”冯建忠回忆起以前过年时走亲访友的“标配”颇有感慨,并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近40年来体现年俗变化的藏品。
肉票、鱼票、油券、鸡蛋供应券、冻禽供应券,甚至还有花生票……各种各样的春节专用票券是过去物资紧缺时期特有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年货商品都严格凭证、凭票定量供应。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票券也逐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出历史舞台。
市民钱阿姨说:“过去置办年货要去菜场连夜排队采购,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平时家里吃的就像从前过年一样。”在一本老菜谱里,记者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准备一桌春节家宴,原材料只需要18.04元。现如今,饭店里动辄上千元的年夜饭仍然销售火爆。钱阿姨表示,过年的食材越来越丰盛,但她每年年夜饭依然会做一些南方经典的春节菜肴给家里人吃,比如水笋烧肉、烤麸、汤圆等。
除了年夜饭,看春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年三十的年俗。从1983年开始,春晚已经陪伴观众走过35个除夕之夜。收藏爱好者张伟平向记者展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的磁带和录像带,《我的中国心》《冬天里的一把火》《同桌的你》……一首首动人的旋律都是在春晚上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张伟平说:“看着今年春晚王菲和那英合唱《岁月》,才觉得岁月过得飞快,《相约98》都已经过去20年了。”
过年对孩子们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收红包。冯建忠说,小小的红包也能反映出大时代的变化,以前的红包都很小,只有1元或者5角,到现在塞进红包的都是百元大钞,红包变得越来越大,也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风年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希望我们收藏的这些老物件能留下这几代人对过年的美好记忆。”张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