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他们用行动证明:献血无碍健康!

时间:2017-06-14 21:20:28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北京市,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等待输血来维系生命,他们可能是一个外伤患者,一名孕产妇,一位晚期癌症患者,或者是一个白血病患儿。因为无偿献血,一台迫在眉睫的手术不再因为术前血液库存不足而取消,一个垂危的生命不再因为缺血而受到危及,一个苦苦等待的家庭也不再因为失去亲人而变得支离破碎。

  “无偿献血就是我们的超能力,一种能够挽救生命的超能力。”今天是第十四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活动主题为“你能做什么?”强调每一个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献出宝贵的血液来帮助别人。目前,北京市的血液供应全部来自无偿献血。很多人曾经献过一次血,但也有很多人曾经多次献血。今天,三位曾经多次献血的志愿者讲述了他们的献血故事。他们用行动告诉公众:献血无碍健康!

  张伟东:累计献血50次 献血量1万毫升

\

  “第一次献血时我也紧张。”2009年12月,张伟东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工作。此前,老张没有献过血。到血液中心工作后,老张心想,要招募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来献血,自己就一定要献血。2010年初,正在采血车上工作的老张抽空献了400毫升的全血。他说,第一次献血面对火柴棍般粗的采血针,也会不由得紧张,也会想起传说中的种种献血不适。采集全血的过程很快,全程只需要几分钟。老张在忐忑中献了第一次血。献血后,他发现身体状况和平时没什么不一样,“吃嘛嘛香,该干嘛干嘛。”以后,老张只要达到了献血时间间隔,就找时间献血。7年多,老张一共献血50次,献血量达到1万毫升。这个量,相当于他两次捐出了自己体内的全部血液,也超过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标准。

  目前,国内捐献血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献全血,一种是献机采成分血也就是献血小板。采集全血时间很快,但通过机器采集成分血全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机器在采集过程中分离出血小板,将红细胞等其他成分回输到献血者体内。机器采集血小板非常安全,但不少献血者还是有顾虑。2014年5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将移动采集血小板的机器带到位于房山理工大学的无偿献血现场,这是在国内首次开展移动机采血小板。很快,采集血小板设备摆好了,可有些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机器,表情变得严肃了。老张读懂了大家的表情,“肯定是有顾虑。”老张悄悄地找到机采科科长:“等会儿先给我第一个采,过几分钟再给同学们采。”血液初检合格后,老张坐在血小板采集设备旁,开始献血。他一边献血,一边和周围的工作人员聊天。大家看到老张一脸轻松,也打消了顾虑。那一天,一共有31人跟随老张献了血小板,他也在那天成为了全国移动机采捐献第一人。随着移动机采项目的不断开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参与成分献血。他也因这件事得到很多人的赞誉,每当这时他总是说:我也感受到了带头献血的引领作用,只要我们自己挽起袖子献血,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从2010年来到血液中心工作后,老张年年献血。7年间,他已经成为血液中心在职员工中的“献血状元”。家人对他献血也从担心转为支持。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有一次还陪着爸爸去献血,儿子说:“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沈晓峰:我的目标 是献血100次

\

  沈晓峰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医院的一名医生。2001年,还在上大学的沈晓峰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感觉“很轻松”。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医院工作,每年都要参与组织同学们献血。同学们献血,组织献血的老师如果能积极献血,就会起到示范作用。沈晓峰经常参与无偿献血,有时校长也会来现场献血。最近几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每年都有五六百人参与无偿献血,沈晓峰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医生从来不献血”。“医生不献血是谣言,我可以用自己的亲历来辟谣。”这些年,沈晓峰一共献血35次,“我的献血目标是100次。”为了印证献血对身体的各项指标没有影响,有一次沈晓峰特别赶在体检前一天去献血,第二天去参加体检,“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刚开始献血的时候,家人也不太放心。”后来家人看到沈晓峰献血之后身体状况也还不错,就转为支持他献血。“我在学校给同学们动员献血时,经常会告诉他们,要想知道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身体状况怎么样,可以让对方去献两次血。如果能连续献血两次,说明对方的身体状况还不错。”有的学生在采血车来到学校集中采血时,没赶上献血,沈晓峰就会约学生一起坐着公交车去北京市血液中心献血。“我自己献血通常选在周六或周日,早上6点半坐上公交车从昌平出发,7点多到达血液中心,献血之后回到家里睡个午觉,下午有时还会跟着学校教工骑行协会的骑友们一起骑行锻炼,一点都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沈晓峰不仅参与无偿献血,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特别希望有一天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加入中华骨髓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收到任何配型通知,我怀疑骨髓库将我的资料弄丢了。”为此,沈晓峰专门打电话到中国骨髓库去查询,结果发现自己的信息都在。“工作人员告诉我,配型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需要配型的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沈晓峰常说,血液是生命赐予的礼物,“无偿献血,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赵晨:应急救援让我看到血液的力量

\

  昨天一早,32岁的赵晨再次来到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准备献血。这样的清晨,对于赵晨来说是熟悉的:他曾经12次献血,这次献成分血的过程对他来说“轻车熟路”。血液初检需要空腹,赵晨赶在7点半前就到达血液中心。通过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后,等待机采血小板。

  赵晨是个年轻的“老献血员”:早在2003年1月,刚满18岁的赵晨就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到位于西单的献血小屋里去献了血,“我没和父母打招呼,多少怕他们会担心。”回到学校后,赵晨和同学们说起自己去献了血,大家都很佩服他,夸他“非常勇敢”。现在,赵晨作为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服务总队的一名管理人员,更深刻感受到献血这项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他曾多次参与地震、水灾等灾害救援,有的孕妇在野战医院里急需分娩,有些伤员根本没有时间转移到上级医院就需要现场手术……这些都让他不止一次感受到生离死别和因为急救缺血导致的无助。那时,血液分外珍贵。

  “我们北京应急志愿者有句口号:志愿‘救’在身边,我这次是和9位应急志愿者组团来献血的。我们已经把献血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唤起更多民众的参与,让血液变得更加温暖,让生命变得更有依靠,让心与心的距离变得更近。”昨天,在献血现场,赵晨谦虚地说,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和志愿者们比起来,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很多队员的献血次数远远超过我了,今后,我还要经常献血。”

  本报记者 贾晓宏 文并图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