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马原思修毛中特背到海枯石烂? 这才是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

时间:2017-06-21 15:20:04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

  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

  本打算过了就算,书再也不念。

  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

  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看到我的信仰别再问why!

  别再看magazine(杂志),我在看马克思。

  马克思是谁?是普通人?是哲学家?

  其实他是个90后,像他一样嫉恶如仇,像他一样不屑权谋。

  马克思也能成说唱词?这是演真人秀还是在拍电影?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利霞老师的“马原”绪论课上,学生引用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90后》热情洋溢地介绍《心目中的马克思》。在讲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学生们又化身“影帝”“影后”,上演大泽乡起义、“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三个故事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对教师来说,在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非常难上的课。但由于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因此又尤为重要。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由此,多所高校师生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话语表达,广开“脑洞”,让思政课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

  因事而化:不再昏昏欲睡?思政课也能专属订制?

  一向“吃大锅饭”的思政课,也能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路子?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办学五十多年来,涌现出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100多位劳动模范和优秀工匠。《工匠中国》是该校今年重点打造的特色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课程以访谈的形式,由7位工匠分享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他们告诉学生,做知识型、技术型、技能型工人,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现实需要。想要成为大国工匠,不仅需要专注、精益求精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一颗恒心支撑终身。

  目前,这门课已吸引近1.1万名学生修读。每年开学,新生聆听的第一堂思政课由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讲授,“最后一课”则是让优秀毕业生向劳模拜师结对,使其在步入职场的关键节点上汲取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

  探索思政课个性化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列教学部副主任孙玲提到,她精心设置的教学项目,在第一次上课时遇了冷,学生很排斥写方案,对项目教学的参与度极低。“是我的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孙玲反思道,“我们是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学生们可能文字表达能力不强,但是在各自专业的技术操作中都有特长,所以思政课应该更多地与学生的专业所学相结合。”

  找到了病根,孙玲对项目教学进行了改革,完成项目可以通过文字策划,也可以通过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海报等多种形式。思政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和所长相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提交的作业也屡屡令孙玲惊艳。有的同学设计了T恤衫宣传毛泽东思想,学装潢设计的同学以毛泽东思想为主题设计了墙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从幼儿园建设的角度出发谈中国的发展方案。

  因时而进:思政课教师变“网红”?思政社团最火爆?

  “你信仰共产主义吗?对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回答。但如果我问,你想发财吗?恐怕大家的回答会空前一致。”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说:“其实,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意。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绝不是为了自己发财,而是立志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只要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努力地去做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我们就是在为共产主义奋斗!共产主义并不虚无缥缈,它就在我们身边。”

  “什么都不说了,只有一个字———‘赞’!”一名修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生这样评价王向明的课。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大多数同学们的心声。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黄子翊眼中,王老师的课成为“畅销款”很自然。“他不回避同学们对理论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态度真诚;并且,他用事实和案例说话,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从不刻板说教。”

  “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学生从‘60后’变成了‘90后’,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更新。”为了保持与学生们在“同一频道”对话,在繁重的教学、备课任务之余,他“心里随时绷着一根弦儿”,注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于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听到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的名义》剧情走向,“舌尖体”的举例论证,还可以参加“毛泽东诗词朗诵和演唱会”环节。“无论是什么元素,只要对教学有益,我就把它加入课堂中。”他说。

  思政课“网红”教师无独有偶。徐川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80后思政课老师,去年“五一”期间,他的一篇名为《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被青年学生刷屏,成了网红。他在南航开设的思政课一改过去单调、灌输的刻板印象,深受学生喜爱。“上党课就像给学生做美食,如果希望学生能够大快朵颐地享用,不但要用料讲究,食材上乘,最好送餐方式也别出心裁。”

\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午餐会

  思政课也能变得“日常化”,课上课下不再泾渭分明。比如,老师们与十几位学生同坐一桌,一边吃午饭,一边聊学业和人生,这是发生在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午餐会”上的一幕。“每位教职工都是学生的‘引航者’”,院长王本朝介绍,午餐会就是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关心和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每位教职工都主动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大学应该怎样合理规划呢?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不停忙又好像一无所获。”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王本朝教授告诉大家:首先要充分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并不断总结反思,一步一个脚印、勤奋拼搏、积极钻研,努力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才能最后完成自己的大目标。有同学抱怨自己阅读量太少时,王本朝笑着分享了自己大学期间在图书馆长期阅读、查阅资料的美好往事,鼓励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能与老师们共进午餐,并积极帮助我们排忧解难,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让物质食粮转化为精神食粮,这样的活动可以一直有。”午餐会结束时,同学们还感觉意犹未尽。

  不但老师们这么“拼”,学生们也“撸起袖子加油干”。社团活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乐于参加,也是影响最大的活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绝不能忽略高校社团建设。在内蒙古大学,最火爆的社团是“内蒙古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简称“特研会”)和“内蒙古大学党史国情研究会”(简称“党研会”)。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德育育人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与这两个在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理论学习研究社团实现对接,学院选派4名教师担任这两个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今年6月12日,“特研会”开展了“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活动,这次诵读的经典著作是《共产党宣言》。“特研会”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潘雪兮和会员们为了这个次活动准备了好几个月。“以前我们不会主动翻开《共产党宣言》的,觉得翻开了也看不懂。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参加活动的同学讨论,不仅翻开了《共产党宣言》,更读懂了这本书。”潘雪兮告诉记者。

  因势而新:思政课也能直播?

  薛荣是洛阳理工学院的业界导师,但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直播上党课的“网红”。这位被称为“气质美女”“薛书记”“薛妈妈”的主播,将党建理论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成为直播平台上的一泓“清流”,引得众多网友“点赞”“送鲜花”。有网友留言:“有信仰的人永远有战斗力,永远不会老,薛书记把党课讲到我们心里了!”

  “党的知识是严肃的,但是通过直播平台新形式,用大家能听得懂的生动语言讲述,更易于广大网民接受。”薛荣说,网络直播新形式适应年轻人兴趣,将党建内涵以这种形式向社会公众讲解,最重要的是对人的提升,思想的提升。

  “网络直播良莠不齐,很多直播间不时会有不好听的评论,甚至恶言相向。而在我的党建直播中,最大的特点是干净。反而因为很多红色故事,激发出广大网民感恩、有爱、互助的情感。”薛荣告诉记者,她会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党课,而不是说教。讲与黑恶势力斗争,她就讲任长霞;讲党员干部担当,她就讲焦裕禄;讲对社会的奉献,她就讲雷锋。

  自2016年11月薛荣在直播平台上开设“非公企业党建学院”至今,她的移动直播每天都有七八万人观看。薛荣说:“移动直播讲党建的力量不可小觑,未来我将充分利用新媒体让更多的人学党建、知党性,关心国家大事。”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单兵作战”,思政课也很容易陷入“孤岛”境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认为,思政课要承担传递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塑造国民精神面貌的使命。为此,就要在传统思政课体系之外,让更多领域的大家名师参与进来,分享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打造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

三亚学院慕课平台

  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学院,就是依托富有共享理念的“慕课”网络平台,与清华大学等优质高校教学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并深化适合本校特点的教学路径,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重视设计“自选动作”。“慕课”分为线上线下两个学习渠道:线上渠道主要指网络视频课程学习、课后小结测试和第二课堂学习;线下渠道主要指和教师面对面答疑解惑。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邓元秀说:“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学生对‘照本宣科’的教学不是很感兴趣。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后,课本知识点这些‘规定动作’,同学们在网上已经和清华名师学习过了,所以我们需要设计自己线下教学的‘自选动作’,或是不断扩展、或是深化凝练、或是实践反转,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释放教学能动性。”

  “慕课”也将学生也从僵化的课堂中解放。三亚学院学生王润泽认为,“慕课没有时间、人数、地点限制,我们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程被分成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程’,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

  复旦大学也建设了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逐步实现了思政名师教学共享、学生深度参与、教师个性化解疑释惑。在新近调查中,82.4%的学生认为这一新形式提高了自身学习能力。

  除直播和在线课程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极具代入感的技术也已应用到思政课中。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思政课上,学生们戴着VR眼镜便从21世纪“穿越”回到艰苦的长征时期,跟随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亲身经历生死一瞬。(半月谈记者魏婧宇王林园柯高阳李强李雄鹰 参与采写:陆欢魏莘)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