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作坊、小摊贩进行管理,是一道城市治理难题。近日,《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出台,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将实行登记管理。此举体现了监管由堵到疏的进步,不过对流动摊贩管理还不能止于身份“转正”。
长期以来,流动摊贩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一直游离于监管,这也成为小贩与城管矛盾冲突的根源。实施“登记管理制度”,推行“划定时间、划定地点”经营,为“城市的脸”和“百姓的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不以商小而鄙弃,不以业大而娇纵”,通过立法手段规范路边食品摊的做法,与以往一律封杀相比,值得肯定。
但是,流动摊贩身份的“转正”,并不是破解诸多现实问题的万能钥匙。已有先例显示,部分流动摊贩宁可流动也不转正的现象依然存在。说到底,无外乎是因为“转正”成本高、划区经营难。一旦登记在册,后续的税费成本将增加多少,划定区域的客流量能否实现盈利,对于“小本”经营者来说这都是要算的一笔大账。这就迫切需要后续治理手段的跟进,考验政府能否提供精细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流动摊贩要成为一个社会的正常经营生态,甚至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地方法规名义上的身份转换,其现实出路依然阻塞,恐怕监管还是会沦为纸上谈兵。城市管理者唯有立足保全这一“市井经济”的经营优势,努力在市容市貌、摊贩经营和市民便利三方面取得“最大公约数”,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流动摊贩的管理之困。(记者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