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说感冒后不能吃鸡,真的要这样忌口吗?
图/胡菁
受访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闵存云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丹娜
生病后,人们往往会比较在意忌口这件事,常常会问医生哪些食物不能吃,觉得只有严格忌口才能更快地治好病,不然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病情。中医也认为,忌口是很有必要的辅助性治疗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病或所有的病人都得忌口,更不意味着什么食物都得忌,而要有所侧重,不能绝对化,要因人因病而异。
过于忌口,感冒都治不好了
饮食禁忌,最早来自《黄帝内经》,其中就有“多食则遗,食肉则复”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在某些热病恢复期,如果吃太多油腻的食物,往往会使病邪滞留在体内,导致疾病复发。可见,老祖宗早就发现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所以,直到现在我们看中医时,大多数医生还是会叮嘱饮食注意事项,提醒部分病人要忌口。
可是,太过忌口则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常见的消瘦与病情迁延难愈就是“忌口太过之罪也”。最近,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闵存云就遇到这样一个案例——3岁多的小女孩妞妞,在3个月前得了一次感冒,经过治疗后感冒急性期的症状是控制住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咳嗽不止。妞妞妈妈听“有经验”的老人说,小孩咳嗽必须“忌口”,鸡、鸭、猪肉等油腻的食物都不能吃,香蕉、葡萄、桃子等水果也在忌口之列。为了让孩子早日康复,妞妞妈妈严格按照这些“经验之谈”,孩子每天几乎只吃白饭和青菜……
闵存云提醒,其实这孩子患的就是感冒后的咳嗽,经过恰当的治疗和调养,通常两周就能治好。但家长过分强调给孩子忌口,引起孩子营养不良,更没有抵抗力去清除体内病邪了,病情自然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中医讲“忌口”,必当有所区别
“忌口”,是指当一个人生病以后,应当根据病情的需要,适当减少或避免吃某些食物。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医生一般会因病、因人来区别对待。
●老人与幼儿,不宜过于忌口
闵存云指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生病期间不宜过于忌口,否则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既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和恢复,还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生病时,老年人的饮食也不要太苛求于忌口,因为其身体各种器官的机能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再加上一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疾病的长期消耗,需要适当补充营养,如果太过忌口,同样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建议老年人适当进食营养丰富而又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饮食宜忌,因病而异
闵存云说,中医认为,不同疾病的性质不同,因而忌口也有区别,比如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服用治疗寒性病的中药时,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举例来讲,有咳嗽、咽炎,常常要忌食辣椒、油炸食物等,因这些食物对咽喉刺激较大,易加重病情;如果咳嗽痰多,甜食有助痰之嫌,所以,应避免吃糖、蜜饯、巧克力等;如果咳嗽属于过敏性哮喘的表现,或是由于对某些食物过敏所致,就需要避免进食会引起过敏的食物(鱼、虾、蟹等)。
而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时必须戒酒,避免吃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可见,不同的疾病,其忌口的重点也有所不同,要因病而异。
●因服药需要而忌口
在服药时,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与药物中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减弱药物的作用,或者增加其毒副作用,此时也需要忌口。闵存云说,服用中药或西药时不宜喝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与药物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中药时,应忌食萝卜,否则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服用清热解毒药时,或在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需要适当避免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性热的食品,否则会抵消中药的效果,有的还会加重病情。
Tips
饮食宜忌要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
饮食宜忌应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等特性来确定。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古代医家把患病期间所忌食的食物概括为以下六大类——
生冷: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为脾胃虚寒者或腹泻患者所忌。
黏滑:糯米、大麦、各类黏米等所制的米面食品,为脾虚纳呆(食欲差)或感冒初起患者所忌。
油腻:荤油、肥肉、煎炸食品、乳制品(奶酥、酪)等,为湿热、痰湿者所忌。
腥膻:虾、蟹、海味(海蚌、淡菜)、羊肉、狗肉、鹿肉、公鸡等,为风热证、痰热证、斑疹疮疡、脾胃内伤者所忌。
辛辣: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等,为内热证患者所忌。
发物: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食物。除上述腥膻、辛辣等食物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荞麦、豆芽、鹅肉、鸡头、鸭头、猪头、驴头肉等,为哮喘、风证、皮肤病患者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