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旅康复中心,闫洪新正在教孩子画画。采访对象供图
原标题:小老板贴钱贴房开启残障儿童“爱之旅”
第19期
姓名:闫洪新
年龄:32岁
社区: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
事迹:2012年,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志愿者闫洪新跨越诸多难题,自掏腰包创办了“爱之旅康复中心”,义务接收来自低保单亲和贫困家庭的近80名残障儿童。如今,多数不能自理的孩子已能自己走动、吃饭、上卫生间了。中心还成立了志愿服务总队,善举遍布全门头沟区。
榜样说:很多人问我,这么久了图什么?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在图什么,可能是日子久了,和孩子们有感情,放不下了。看见他们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很开心,很满足。
走进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一条经营餐饮服装的街道中间,空出一块宽约两米的胡同口,墙上挂着“爱之旅康复中心”的牌子。沿胡同继续往里走,是一处有七八间房的小院。这里,接收了80多个3到16岁有精神或智力残疾的孩子。
4年前,当了多年志愿者的闫洪新利用自家民房创办了这个康复中心。4年来,他靠着生意的贴补和社会的帮助支持,没向孩子们收过一分钱。
初衷
源于多年志愿者经历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12月14日,走进康复中心的教室,一个患有脑瘫的短发女孩正坐在轮椅上,头不受控制地侧向一边,嘴角歪着,跟着老师的钢琴声唱歌,她发音不很清楚,一字一句略有停顿。
教室另一侧,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正趴在桌前,桌上摆放着贴有衣料的方形木板,形同一件敞开的衣服,他在学习怎么把衣服扣起。看见闫洪新走进教室,他转过头咧开嘴笑了,双手生硬地拍着掌说道,“校长,校长,今天我没扔东西,也没尿裤子。”
这只是康复中心的一角。整个中心分为七八个不同类型的教室,每天,由15个专业康复老师带领,80余个患有精神或智力残疾的孩子分类进行康复训练。
闫洪新本是个工薪族,后辞职创业经营生意,家庭和身边都没有残疾孩子,谈及最初创办的原因,他说源于自己多年的志愿者经历。
“当时参加志愿者活动,就是好奇。”闫洪新回忆道,多年前,他常和其他志愿者去山区的残障儿童家庭,带上玩具和小礼物,陪着做游戏,帮着打扫卫生。
“很多父母因为忙,顾不上,孩子就只能被反锁在家里。有的家庭,母亲也有智力残疾,全家靠父亲一人支撑。”随着了解增多,他逐渐发现,仅门头沟区,就有300名残障儿童,其中很多都是山里孩子。
由于福利机构只招收没有监护人的残障儿童,有监护人的只能自己寻找康复中心。而大多数康复中心每月要收4000元左右的康复训练费,“这不是一般家庭负担得起的,但孩子要是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很多时候情况是可以好转的。”
初为人父的闫洪新深受触动,“我那时就想,要给这些残障儿童找一个能自由玩耍的地方,帮助他们做康复训练,给他们另外一个家。”
创办
三请孩子免费入学
4年前,闫洪新把自家一处小院腾出来,筹建康复中心。
母亲却并不支持,“周边600多平米的房子,一年租金都要几十万,你不出租,还每年贴钱办康复中心,重装、买设备、请老师,这中间要花多少钱?你算过没。”
几番劝解后,闫洪新选择了坚持,他向门头沟区残联申请执照,投入近50万元,重新翻修一遍平房,购进一批康复训练设备,并聘请几名有资格证的训练师,挂牌成立“爱之旅”。
听说不收费,招生却又面临信任困难。“很多家长觉得我们是骗子,利用孩子去骗取国家的政策资金,不愿把孩子送过来。”
初期,闫洪新常和4个老师一起挨家挨户去拜访。远到百公里外的清水镇,近到10公里外的潭柘寺镇,闫洪新几乎跑遍门头沟区的每个乡镇,走访了近300个家庭。
康复中心的第一个孩子,是智力残疾的男孩鑫鑫,这是闫洪新和老师三次拜访后入学的。
“那会儿鑫鑫10岁,智力比常人要低,甚至不会自己喝水吃饭,父母上班前喂他一次水,直至下班,他才会喝第二口水。”第一次拜访,家长对闫洪新很是戒备,大门紧闭,把他们拒之门外。
第二次登门,闫洪新找来朋友做中间人,家人仍是不信任,只说“我们孩子哪儿都不去,不收费,没有这样的好事。”
闫洪新并没放弃,过上几天,他第三次来到鑫鑫家,叫上街道工作人员陪同,他向家属郑重承诺,“把孩子送过来试一周,觉得不好,耽误孩子病情了,您随时接走。”
鑫鑫父母最终同意。
随后,“爱之旅”迎来首批15名残障儿童。
孩子的改变,家长们看在眼里。
6岁的小雨患唐氏综合征,智力有点低。在康复中心两三年,现在能和别人正常语言交流,知道脱裤子,吃饭,听妈妈讲故事。
母亲任女士心存感激,这个当初不会说话、吃饭都挺费劲的孩子,在送进康复中心半年左右后,任女士有一天刚进教室接孩子,老师问小雨,“你看,谁来了。”“妈妈”,小雨一边喊着,一边向母亲走过去。
任女士先是一愣,这还是第一次听见孩子张口清楚地叫“妈妈”,她一把抱住孩子,开心得身体颤抖,“正常家庭可能体会不到,这声妈妈有多来之不易。”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比如脑瘫的疆疆,刚来时连坐都不会,只能老师抱着,现在已能自己行走。比如我们这边一个自闭症孩子,现在已离开康复中心,融入正常孩子里上学了。”康复中心老师朱淑秋说道。
拆迁
康复中心要搬家
分文不收,也给30出头的闫洪新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学校步入正轨后,他曾想让孩子每月交几百元学费。
即便比类似康复中心收费低得多,然而让交费的第二天,平常热闹的学校立刻冷清下来,孩子们都没来上学。家长们也很无奈,“家里困难,交不了这个钱。”
闫洪新不得不打消收费念头,咬咬牙就撑过去了,耽误了孩子们康复就不值得了。
孩子越来越多,花销越来越大,新设备也没钱买,2013年底,经过一系列政府工作人员实地考察、情况申报等正规流程,闫洪新申请到了北京市残联补贴基金,残障儿童每年每人可享受1.5万元的康复训练补贴,发到每个家长手中。
体谅闫校长的不易,多数家长会如数把拿到的补贴交给康复中心。负责老师朱淑秋算了一笔账,康复中心每月成本开支约7万余元,康复训练补贴刚够支付15名老师的工资。
近两年,康复中心得到社会关注,一些爱心人士和企业也会进行捐助,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就在上周,闫洪新突然接到通知,小院要被拆了。
闫洪新度过了最为焦虑的一周,跟着文明办工作人员,他又重新找了一处600多平米的房子,目前仍在商讨中,后期谈妥后会进行重新翻建、装修。“新找的房子还要每年交房租,明年可能更加艰难,但我不想放弃。”闫洪新说。
【大家问】
问:作为校长,你还担负起接送孩子们的司机工作?
答:是的。这些学生里,很多是来自于门头沟山区,更多家庭里,父母不想带着残障孩子坐公交,让孩子被异样的眼光包围。为了孩子每天上下课方便,我花16万买了一辆面包车当校车。
几年来,我从没睡过一天懒觉。每天早晨7点半,沿着线路将孩子们接上车,最远的,是门头沟山区景区再往上的村子,车上一般要两名老师陪同,有的孩子太小,也有脑瘫的孩子,甚至不会自己坐着,老师必须抱着坐车,万分小心。
问:四年来,有没有孩子的成长让你感动?
答: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实际上,家长们把孩子们送进来,就是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够通过康复训练,融入到正常孩子学习生活中。
最感动的可能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这半年多时间,逐渐康复,现在已进入正常学校里学习,就在今年4月,我们给孩子举办了一个活动,“关注星星的孩子”。看着这个曾经默默躲在角落不愿意说话的孩子,走上几百人围着的台上唱歌,那一首“隐形的翅膀”,唱哭了我们在场的几乎所有人。(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