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为培养孩子,家长们很舍得花钱,近年来有家长玩起了“新花样”,开始给孩子报名儿童情商培训班。记者了解到,深圳就有一位家长为6岁小孩“补情商”,学费高达3.4万元。家长直言,上过体验课后发现还是有些效果,特别是孩子爱生气的情况改变很多,骂人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许多人把孩子送来上课,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交生活。
就教育的社会需求而言,情商培训虽名称新颖,其实就和诸如口才培训、自信力培训、沟通技巧培训有着类似的本质。有专家研究、理论支撑和商业化推广,情商培训也是不乏市场和受众的。至于效果,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上课有感觉,下了课又恢复常态。有的人或许能触类旁通,真有比较好的效果。只要不是非法,情商培训或许也能成为一种成功学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把培训从成年人下沉到儿童,这就要特别审慎了。因为和琴棋书画不同,把孩子送去此类培训的家长,心中多少是把孩子当病人来看待的。别的孩子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自己孩子说话不多表达缓慢,家长很容易就会和某某障碍联系起来。恰好,各类培训机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人格障碍”而生的。只要定义的“病童”越多,市场规模就能越大,生意就越有理据。
实际上,孩子全面成长,需要的是家长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场景。只要并非智力有问题,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有可能随着年岁的增长得到修正。然而,家长一旦被“培训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裹挟,就会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发现孩子身上各种“病根”,然后顺势地就进入到商业化“治疗”的模式中。
被昂贵培训主导的家长,多数都是有钱没时间的群体。他们深信,只有借助外力,将人格养成“外包”给专业人士,才能让孩子更加高效、精准的长大。殊不知,课堂式的封闭教育,人为创造场景的培训,又怎么能和真实多变的生活相比呢?过分信赖专业授课的唯一正确性,也会漠视孩子蕴藏的应变潜力。何况每个孩子都有上天赋予的发展节奏,大器晚成难道就会比早熟成才、能说会道要糟糕吗?
工业化社会常常以科学名义,打造出貌似人人适合的成长指标。然而,每一个孩子发展都需要漫长历程,只有家长和学校老师才是最可靠的观察者和引导者。何况情商本身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内向沉默的孩子,可能更坚韧更能吃苦;外向主动善表演的孩子,可能更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要用一个情商来判断优劣,进而去改造孩子,那么所谓优秀指标基本上就只能为功利型社会打造了。
成年人思维已经定型,为了克服个性弱点而去参加培训,说到底是为了谋生需要。少年儿童可塑性强,塑造他们的就应该是丰富多元的认知和思考模式。如果仅仅以不懂交往、喜欢发脾气、内向胆小来给孩子贴标签,这本身就是一种管教惰性。它还让家长将宝贵的言传身教机会,让给了追求绩效的培训机构,可能让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