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费金融近日发布的不良率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6年9月末,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48%、2.57%、3.69%和4.49%,不良贷款率暴涨。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征信难题成主因。
与捷信近两年暴涨的不良贷款率不同的是,同为行业巨头的中银消费金融,2015年末和2016年9月末的不良率分别是2.51%和3.29%;兴业消费金融2015年末和2016年上半年不良率分别为1%和1.5%;招联消费金融2015年不良率为0.63%,都低于捷信的不良贷款率。
据了解,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系银监会首批设立的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亦是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东欧最大的投资集团之一派富集团,目前注册资本33亿元。
专业人士表示,随着行业政策层面逐渐打破客户地域限制,消费金融公司持牌军逐渐扩大。由于消费金融提供的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像捷信重资产的线下模式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其风控机制和不良贷款率亦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之一。
据了解,捷信一直以来都是以重资产的线下模式为主,目前经营的模式有驻店式贷款发放、商品贷、现金消费贷三种,仍旧是人力获客方式为主。截至到2016年底,捷信员工已突破60000人,大部分员工为前端销售人员。但这种传统模式的获客成本、风控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都非常高,且放贷量受限于线下场景的客流量。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政策层面打破地域限制后,捷信的客户能够下沉到三、四线,甚至农村市场。但从征信数据上看,客户越是下沉,征信数据越缺乏,所面临风险也就越大。尤其是农村市场,要么征信缺乏,要么用户也不关注自身征信情况,且还有聚堆效应,给消费金融风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在我国仍在逐步成熟,因此风控机制是其规模发展的关键,“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风控能力不一样,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千差万别。”捷信消费金融披露,随着放贷速度和规模扩张,公司不良贷款率逐年走高,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说法。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曾表示,“各家公司不良贷款率高低不同,与公司战略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