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发射一颗通信卫星,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并不稀奇。4月12日挺进苍穹的实践十三号卫星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它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实惠”。
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这颗卫星首次在高轨道上应用激光通信和电推进等技术,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超过我国此前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叶乐峰 摄
第一件“实惠”是实现无缝“动中通”,空中上网、列车宽带、海上互联不再“断断续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刘方解释,“动中通”是指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卫星通信保障。当前在国内,乘客上网体验不佳,原因是地面移动网络无法实现全面覆盖,或即使覆盖,但跨越不同区域导致切换过于频繁,难以为高速交通工具提供服务。
“实践十三号卫星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配合机载、车载或船载终端的自动跟踪捕获功能,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联通世界。”刘方说。
举例来说,实践十三号卫星采用先进的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机载终端可以支持400Mbps(兆位/秒)的下载速率,而用传统方法,整架飞机的网速只在10Mbps。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中国已成功研发“机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接收与服务系统”,预计在3年时间内可部署于国内2400架民航客机,并推广至船舶和高铁。
第二件“实惠”是消除信息传递的盲区。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再加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宽带接入设施较为落后。传统做法是开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成本高昂且进度缓慢。
“实践十三号卫星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可以发挥出快捷组网、高速接入的特点。”刘方说,这些高通量通信卫星为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参与徒步、越野、骑行、海钓、自驾游的“驴友”来说,实践十三号卫星将为他们“保驾护航”。设计者们有效缩小了卫星用户终端天线尺寸,便于随身携带,“驴友”或灾民在遇险时就可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
实践十三号卫星不仅用技术改变生活,还实现了“惠而不费”,其单位容量成本大幅下降。进一步说,利用卫星在经济性上的优势,广播电视转播商能够提供数量更多、画面更清晰的节目信号,电信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与地面4G资费相近的卫星宽带上网服务资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实践十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周志成举例说,近年来有不少消费者购买4K高清电视机,但一来是高清节目可选数量不多,二来是荧屏上经常布满像素颗粒。“实践十三号卫星将带来根本意义的改变。”他说,成百上千套高清电视节目将通过卫星实现传送,丰富消费者的试听体验。
“以往我们欠缺卫星,手段不足。随着航天技术发展,这种被动局面得到改善。”赵坚说,除了实践十三号卫星为代表的固定通信领域,中国也在积极发展移动通信。
2016年8月6日,中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天通一号01星成功发射,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共同构成移动通信网络。赵坚说,后续还将发射02星、03星,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中新社记者 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