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团点评裁员风波沸沸扬扬。据美团点评内部员工透露,美团点评于广州、深圳等地开始试行一套庞大的裁员方案,该方案旨在将美团外卖全国1.5万名自营配送员全数辞退,岗位空缺交由代理商招募的运力填补。
对此,美团方面官方“辟谣”称,此举措是基于不同城市的不同市场需求、配送单量水平、运力水平等多种因素来选择不同的配送方案,以更高效地适应当地业务发展。在个别城市的部分站点进行混合经营的调整是美团外卖专送业务的正常管理手段。
但现实很快“打脸”,被调整的员工的反映显然很不正常。一则流传于网络的视频显示,日前,美团自营的上海周浦配送站也开始撤站,实行自营转代理,引发自营骑手的强烈不满。视频中,约30名骑手相约游街,白纸黑字贴在外卖箱后,称美团“欺诈员工,变相裁员”。
这是继去年裁员2万地推大军之后,美团点评再曝裁员传闻,如果数据属实,美团点评累计裁撤的人员将超过3.5万人,足以再造一个新美大了!
从目前来看,在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采用直营模式,对重点市场进行纵深管理,在数百个三四线城市采取加盟代理,借力开拓市场,是当下各互联网订餐平台普遍的经营方式。必须承认,区域代理对外卖平台攻城略地,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订餐行业从0到1,从无到有,发展为年交易额突破2千亿的大市场,这些代理商功不可没。
而在这个时点,美团点评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力推直营转代理,至少释放出三个信号。
其一:美团正在收缩战线,战略放弃那些翻盘无望的区域市场,比如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参考目前行业的竞争格局,互联网订餐行业从三足鼎立迈入饿了么、美团点评的“双寡头”时代。谁都不愿在决胜负的关键阶段输掉任何一场战役,失掉任何一座城池,尤其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票仓”。
相信不少人还有印象,就在一年之前,美团抢滩登陆上海,在饿了么的大本营投下战书,打出“饿了么别乱叫,美团快到爆”的广告,广告词中的“快”,强调的是其业务策略,即以“快”夺江山。
原本在上海这样经济容量庞大的城市,外卖订单数量多,密度大,只要运营得法,盈利不存在问题。但一年过后,美团点评华东区总经理殷志华离职,接着直营转代理,频频裁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过去一年的抢滩战遭遇了其难以想象的困难,能让王兴忍痛割爱,想必是无可奈何。
其二:美团点评对压缩成本、尽快盈利的渴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直营转代理,最大的好处就是给美团点评“减负”。因为相比起代理、众包,自营配送是美团外卖在配送业务中唯一需要支付人力成本的业务线。按自营配送员平均月薪8000元计算,美团外卖平均每月要为1.5万名员工支付高达1.8亿的工资及五险一金。
通过接近美团的投资人士,记者拿到一份有关美团财务状况的审计资料。资料显示,去年12月美团外卖的配送成本高达9.3亿元,这表明,自营人力成本占到了整个成本的20%。
再看自营配送的收支状况,去年12月,自营的收入为1.16亿,不算站点房租、车辆损耗、水电等支出,单是扣除1.8亿人力成本,自营配送单月亏损就达到了6400万元,全年合计7.68亿元。
早在去年9月,时任美团餐饮平台总裁的王慧文就在内部邮件中称,公司将开始追求盈利性增长,因此未来将不再以交易额作为衡量指标,而是以营收作为业绩。
而美团最大的压力,除了补贴之外,就是人力成本。随着对赌协议约定的时间点日益临近,削减自营配送,精简人力成本,终于还是到了手起刀落的时候。
其三:直营转代理,不管从潜在目的,还是实际操作中,都难掩变相裁员的事实,吃相十分难看。
毫无疑问,直营转代理,有那么一丝卸磨杀驴,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这一措施推行的过程中,执行人员也不可避免露出了算计的面目。直营骑手在对美团点评失望之余,愤怒之情更溢于言表。
社交网络上怨声连天。一位骑手说:“怎么做?一开始忽悠签了辞职协议书,再帮忙转代理商,结果签完辞职协议书就翻脸不认人,工资也没有结清!“
另一位北京大区骑手很生气,“我是自营配送站的站长,4月份转签的,不签就整你,签了加盟商整你,就是没钱了,想办法裁员,裁之前还整你一把。“
上述种种举措是殊途同归,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就是压缩成本,裁汰人员,减小亏损,以换取“亮眼”的报表,让投资人高兴,让美团岌岌可危的上市路得以继续。
对于那些众多深陷经营困境的企业来说,精简成本的流程一般是:先砍补贴、市场费用,接下来整合、精简边缘业务和边缘部门,最后一步,就是裁人。也就是说,裁员已经是自救的最后一招。美团点评针对裁员的回应称“在不同城市因地制宜使用混合经营模式“,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已在殊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