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宁
马化腾跟朱啸虎的朋友圈论战迅速将共享单车之争推向又一个高潮,为什么一向低调的小马哥会以如此激烈的公开方式来加入论战?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战略利益,但是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最近ofo一系列公关攻势引起的,小马哥实在看不下去了,为了保护被投资方站出来。但他这一站,可能会使ofo融资受到影响。
先来看看ofo的公关有多强。
1、从4月份开始,各大数据研究机构开始密集发布共享单车市场报告,这些机构里,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大机构,也有一些名字都没听到过的,但这些机构发布的报告最终结论都无一例外的显示ofo比摩拜牛逼。摩拜就感觉很委屈,也说自己才是第一。
真相到底怎样不得而知,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报告都只能统计到App的用户打开情况,App之外的调用行为,这些机构是监测不到的。可是摩拜除了App之外,还有微信入口,用户通过微信使用摩拜的数据,这些数据机构是统计不到的。所以,如果加上App之外的数据,谁高谁低,真的不好说。
另外一个细节是,摩拜从2月底开始接入微信,从4月份开始,突然就密集出现各种报告,这时间点也挺玄乎的。
2、摩拜公布了6亿美金E轮融资到账的消息,按道理来说,作为时下最受关注的独角兽公司、而且又是巨额融资、还有腾讯加持,这条新闻应该会成为连续几天的头条。但是事实上你会发现,不但这条新闻没火起来,反而是一些有利于ofo的软文满天飞,刷满了朋友圈。
摩拜完成巨额融资,对头号竞品来说本应该是最为被动的事件,但是到了ofo这里,情况好像不是这样,如果你不是业内人,甚至你会感觉拿到融资的不是摩拜,而是ofo。
先利用各大研究机构只能抓取App数据的特点连续发布第三方报告,混淆视听,接着又是业内知名人士抛出收官之战的论调,随后再由最知名的己方投资人出来站台,简直是一条龙式的公告服务。拿到一手不好的牌,但是却打出了非常高的水平,不得不说,ofo的公关操作确实很高明。但是物极必反,持续的不厌其烦的轰炸,总会让人产生厌倦,我朋友圈就看到有一些记者在吐槽。
我感觉,马化腾也是被刷的不厌其烦了才出来评论朱啸虎老师那条朋友圈的。因为按照大家对马化腾的认知,像他这样低调得连公开活动都很少参加的人,如果不是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应该是不会在朋友圈跟朱啸虎老师这么正面刚的。
小马哥出面,影响自然是很大,但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我有预感,ofo的融资会受到影响。
首先,马化腾坚定的站在摩拜身后,并且正面站出来支持摩拜,这就很显然的释放了一个信号,如果投ofo就要做好跟腾讯怼的准备,而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像腾讯一样的战略投资人出来领投,单纯的财务投资人显然是不敢贸然砸钱的。毕竟,投下去就意味着还要烧钱,可要烧钱,财务投资人肯定是烧不过战略投资人的,更何况还是腾讯这样的印钞机。
其次,马化腾的回应里面,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智能机非智能机的对比,但是实际上,马化腾公开的那个微信支付数据才是最关键的。因为通过前期的一波公关推动来看,ofo应该是在打市场份额这个牌,融资过程中对投资人说的应该也是ofo市场表现比摩拜好之类的故事,如果只是ofo单方面说,投资人应该是会相信的,但是这个时候马化腾出来说,微信支付的数据摩拜居然高出ofo一倍多。看到这个数据,估计就算原本确定要投的投资人,这个时候也会犹豫一下。至少会再拖延一下,要求再看看数据,要么就是估值打个折之类的。
其实回过头来看两家公司在战略选择上的不同,ofo的思路很清晰,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迅速铺量,用时间换空间,希望用最快的速度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朱啸虎的经典策略,当初滴滴就是这么推起来的,但是滴滴跟ofo不同的地方在于,滴滴的车不是自己的,快的的车也不是自己的,大家的车都是出租车公司的,在体验上并不存在差异化,所以,两家的资源禀赋是一样的,谁抢到最多的资源,谁就获胜。但是在共享单车这个市场,车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车就存在差异,ofo用低成本造车能在短时间内把车铺出去,但是车的损坏率就比较高。而摩拜的策略则是相对稳一点,先保证车的折损率降到最低,再进行规模扩张。
这就像两只猴子比赛掰玉米,一只猴子掰的快,但是掰2只就掉一只,而另一只猴子掰的比较慢,但是活比较细腻,掰的玉米都是自己的,比到最后,往往还是掰的慢的那只猴子赢。
朱啸虎老师回应马化腾说,可以去大街上看一看就知道谁的车比较多,但朱老师忽略了一点,看到的车,它并不一定能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