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各类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日渐火爆,仿佛使炎炎夏日再度升温。各类游学营、亲子营、国际营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近两年新兴的“营地教育”渐入佳境。业内一家高端营地教育机构,今年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如果你想放假后再报名,很可能遭遇“售罄”,就算报上,那些热门课程也早已“满员”了。
“营地教育”是什么?家长趋之若鹜,竭力追捧的又是什么呢?
早在一个月前,邱敏就开始焦虑了。
她是一位7岁女孩的母亲。女儿班上有不少同学已决定参加美国夏令营,原本她比较心仪一个国内营地活动,可就在她掂量价格的时候,被告知已经全线售罄。“参加一趟营地活动,10天左右的时间要两万多元,赶上一年的英语班学费了,却供不应求。现在的家长们在暑期安排上都很拼”。
和身边大多数父母一样,邱敏非常关注教育信息,“每天打开手机翻阅一圈,压力指数会直线上升。去日本自然学校体验,加拿大艺术写生营,美国博物馆绘本营……名目太多啦。让你总感觉其他家长都在行动,自己再不为孩子张罗一下,就生生地耽误了。”
以前说到放假,家长们无非考虑旅行线路,学个运动项目,再琢磨一下补课,最好托管加补课一站式搞定。“今年又添加了营地教育的选择。明显地感觉到各路人马,各种机构都在办营,信息特别集中地轰炸过来。”另一位9岁男孩的母亲经过比较后,最终为儿子选择了一个科技营,纯英文授课,学习计算机编程和动手装置,为期两周,学费近两万元。
在应试教育饱受诟病又无可奈何,家庭教育资源、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亲子游、研学、工作坊、夏令营等项目应势而起,而位于金字塔尖的营地教育更是日渐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千变万化营地脸 快速增长爆发期
营地教育是个舶来品,在欧美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美国的营地教育体系发展成熟,有1.2万个营地每年服务1000万青少年。
在美国,典型的传统营地模样是:营地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孩子们居住小木屋。营地内每天会提供50种以上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水上项目也很多。经常出现祖孙三代都有过在同一营地的成长经历。
美国营地协会给出的官方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孩子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目前,营地教育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不同于大多数普通夏令营和亲子游,它更多的是把孩子们集中在某个场域里,提供丰富的活动选择,注重开发孩子们的“软性技能”,比如独立性、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等。启行教育的创始人赵蔚介绍,营地教育不像很多夏令营或者亲子游那么强调“游览性”,也不是单纯提供一个地方供孩子们玩乐,或者提升某一方面的技能。“更多是面向21世纪成长所需要的学习、生活,以及生存的能力,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学习”。
营地教育引进中国后,仿佛变身成神话里的宝葫芦,只要穿着素质教育的外衣,似乎什么都能往里装。运作好的公司有自己所属或共建的营地;各类课外班纷纷推出自己的主题营;就连以前那些面向成人的帆船、游艇、高尔夫俱乐部也都流向亲子市场。
世纪明德董事长、青青部落联合创始人王学辉认为,游学、研学和营地教育都属于泛游学项目,很难给他们下定义,发展初期也没有必要机械地进行划分,毕竟各自的发展规模都不大。“营地教育属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产品。背靠教育和旅游,目前是千亿级市场,处在快速增长的爆发期,未来的市场空间会很大”。
之所以大家都瞄准了营地教育,纷纷投入这片蓝海,跟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联合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密切相关,该文件对营地教育、游学等行业简直是及时雨。
有商机,有发展,必然就会带来乱象。
这些机构里,有从孩子出发,坚守教育理念的;有从运营出发,占据大市场的;当然也有小作坊,凭借粉丝量,在课程、导师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敢先招生的。这也十足地考验了家长们的定力和判断力。
教育里的奢侈品把家长和孩子划分了阵营
营地教育不同于应试或课辅类机构,受很多因素的制约。首先它有很强的时间窗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平日里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其中8~12岁的孩子是主力军。
目前市面上游学、营地教育的价格不菲。Lisa的女儿去一次美国营地,待3周,来回开销近5万元。之所以会选择国际营,这位母亲认为国外营地有几十年成熟运作经验,导师也很专业,更值得信赖。女儿去过一次后,很坚定地表示还要重复地去第二次、第三次。“以我的收入来看,每年去一次营地算不了什么。但去国外的营地,确实属于教育里的奢侈品。孩子心心念念地就盼着每年6月的到来,作为家长,我尊重她的喜好”。
在对营地教育的角逐中,也确实将家长们的消费理念和所掌握的教育资源拉开阵营,鸿沟分明。
倘若以Lisa为中间线,往上走,有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个多月的国外营,问及学费时,对方的回应是:“对不起,我真忘记了,应该没有超过10万元。我对价格不敏感,只要孩子有经历、有成长就好。”往下走,会有家长精心选择给孩子分别报国内营和国外营一两次,“重在体验吧,主要让孩子感受一下就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营地教育,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给孩子报名了,也就跟风。事后又投诉抱怨:住在小木屋里,挨蚊虫叮咬,条件这么差,难道我们是花钱来美国受罪的吗?还有的家长会反复考量结果,两星期的开销赶上课外班一年的学费,花这么多钱,看孩子回来也没啥变化,值吗?
一位熟悉海内外营地教育的知情人士发现,在国外,典型的家长们既会选择一两周亲子旅行,全家人在沙滩上晒太阳,加强家庭间的联结。他们也一定会把孩子送到营地里,过集体生活接受锻炼。这些都在孩子成长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不会有先后次序,也不会有严格的时间表。
他说,但在中国家长的观念里,既有时间表,也有考核表。“要知道孩子们的成长既不需要打卡,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有缓冲的空间,否则就是制造恐慌。”如今,大多数机构恰恰就是发现、利用并滋生促进了家长们的焦虑感。
所幸的是,开始有相当一批家长越来越能辨识这些。“我选择机构就看对方究竟是把教育作产业、投资项目来运作,还是真正想做教育的人投身其中。” Lisa分享道,她个人更倾向于后者。
启行的创始人赵蔚投身教育,缘起于儿子。最初她和另一位母亲做的是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致力于孩子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儿子从小跟她在营地长大,现在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营地青年导师,今年被美国名校录取。或许跟她深耕于营地教育有关,儿子从小到申请大学从没有上过补习班,却依旧可以成为一个具备学术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人。
这也是现在教育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很多为人父母者,从自己孩子出发投身做教育,惠己惠人。他们想探索更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资源。
DDC天乐酬勤创始人刘东彩,之前每年都带着儿子去美国参加夏令营,工作繁忙的她很难有这么长时间的假期,费时又费钱。“何不把美国好的营地理念引进中国呢”?她创办了DDC,把麻省理工学院的STEM课程落地中国,今年,又拿到美国梦工厂授权,做马达加斯加音乐剧项目,不少演艺名人的孩子今年会加入到这个音乐戏剧营来学习。
人的内在体验和成长是不能替代的
不管怎样,从营地回来,孩子究竟收获了什么,有怎样的改变,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能得到更明确的答案。刘乃忠,北京市和平街一中党总支书记说:“这种体验式学习是需要积累和积淀的。好比在森林里埋下一颗饱满的种子,适当的时候才会生根发芽。”
其实,几万元费用背后的评估标准主要考量的还是家长的眼界、视野和格局。在启行营地教育即将出版的《夏令营手册中文版》一书中,作者说:“孩子参加营会的目标大多是直接而具体的,如享受乐趣或精进足球技巧,而家长的目标则比较远大,如发展社交能力、培养独立性等。有远大目标是好的,毕竟把孩子送到营地体验要花费大量金钱。但是不要忘了:享受乐趣才是第一目标。这是决定你的其他目标能否达成的先决条件。如果孩子不喜欢营地生活,那么他们是无法达到你所期望的个人成长的。”
享受乐趣才是第一目标,对孩子,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青青部落联合创始人王欢很怀念自己小时候那种原生态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他觉得跟好的营地教育理念很相像。“有一段时间我喜欢玩火。放假时,看到河边有很多干枯的芦苇,我们就点着了。村里的人来追我们,结果一个人被抓住,大家就都留下来了……回顾这段成长经历,我觉得跟营地教育很相像。我们学会了合作和担当;了解到一群与我们不同的人;学会什么是对与错……这就是成长的经历。”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开悟”——这也成为他们坚定地为孩子选择营地教育的首要原因。“自己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名校名企高管一路走来,见过太多优秀的人,也深知他们身上具备的特质。我想一个家长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准备,经营好他们自己的一生,而我们不做任何定义和判断”。
他们坚信,尽管未来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新技术的更迭,似乎什么都可以取代。但是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生命的内在体验和内在成长也是不可能被替代的。(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