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南昌周边立“田桩” “锁”住发展边界

时间:2017-08-12 11:20:15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

  躲过清晨的一阵细雨后,蒋巷镇的稻田里蛙声一片,蝉鸣重起。

  十几只白鹭,就像从迷蒙的山水画中跳了出来,在稻田里悠游自在:有的站在田埂上休息,有的轻飞起来慢慢盘旋,有的低头捕捉螺蛳。这群精灵,“不怕人的嘞——”蒋巷镇党委委员李轩说。

  蒋巷镇属江西省南昌县,紧邻南昌市区。往南,跨过二三百米的赣江南支,就是南昌市高新区的在建楼盘;往西,沿赣江逆流而上6公里,就到了南昌地标——1300多年来,曾历经29次重建的滕王阁。

  南昌市高新区所在的麻丘镇,青山湖区的罗家镇,白鹭云集的景象也不罕见。它们栖息的地方,很多都是南昌市划定的城市周边基本农田。

  2015年3月底,全国有106个重点城市开始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南昌市是江西唯一一个。两年多来,南昌市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科学划定了2.9万亩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全域共划定了约3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由内而外,南昌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城镇周边基本农田、全域基本农田,犹如绿色的“环路”,与梅岭、赣江等自然生态一起,结合交通路网控制线,为南昌大都市区立上了一个个“田桩”。

  不少南昌干部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形象地说,这些永久基本农田把南昌市和区县扩张的边界“锁”住了。

  既藏粮于地,又严控城市发展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要保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耕地。平整肥沃的永久基本农田,又是“藏粮于地”战略根本的根本。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还有一个重大含义。

  展开国内不少城市的地图,一圈一圈的环路把城市核心围绕起来,构成蛛网式的城市布局。然而,不少城市热衷修筑的环路,却是城市“摊大饼”发展的表征。

  “就是一点一点摊过去嘛,最终会让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集中爆发。”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陈明远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外围地区的公共服务也远远差于核心区。一些超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城市环境跟小县城差不多。”

  有效治疗城市病,还是应该从用土管制入手,“通过划定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城市周边优质耕地和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再加上湿地、山脉、河流等自然生态及交通路网控制线,共同构建起大都市的城市生态底线和实体边界,才能从根子上避免城市的自发、无序、‘摊大饼’式扩张。”南昌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献忠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中央要求,要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内容,在规划批准前先行核定并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后,才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部门才能开展后续工作。绣花也好,画画也罢,都得在这个框框里。”陈献忠说。

  2015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了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初步任务,细化了推进工作的具体要求。南昌市担起了江西省划定工作的重任。

  两年来,南昌市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大都市生态红线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相结合,摸底调查、反复论证,重点将城边、路边等2.9万亩优质耕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

  南昌的城市周边永久农田划定后,有效地与城市周边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天然生态资源相结合,使南昌大都市区生态红线与城市开发边界相吻合,对中心城区进行了有效合围和隔离。划定成果已于2016年2月24日经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来往博弈间,工作不能“硬邦邦”

  尽管有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国策做“尚方宝剑”,但想留一份美好乡愁给南昌人民,却难言轻松。“划定过程非常复杂,举证沟通来回几个月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博弈。”陈献忠说。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划定过程中,城市发展新旧思路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并不鲜见。

  “巴不得少划一点。”一些区县干部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坦承,“划定之初,我们的城市发展思路比较老旧,还是想把农田划得远一点,把城市建设范围拉得大一点。”

  这种想法,“我们也是能够理解的。”陈献忠说,“城市发展肯定涉及建设用地。从地方来讲,还是希望农田划得远一点,希望城市半径大一点。因为一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建设用地就不能占用了,自然会影响城市原有的发展格局。”

  一些区县干部还反映,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也可能会对招商引资造成影响。

  “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土地平整、开发利用成本低,有企业投资时,一开始就看中了基本农田,还要不要引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陈明远说。

  一边要保护农田,一边要发展城市,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消弭?南昌市及各区县在划定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多讲讲道理,多举举例子,多出出主意”的工作思路,而不是把国家政策和要求硬邦邦地“砸”给区县和相关单位。

  讲道理,就是要让每位城市决策者深刻理解“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提高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认识。

  “也就是说,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条不可逾越的国家红线,对遏制城市盲目发展冲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东湖区委书记刘闯说。

  还要用一线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当例子,形象地讲明白划定的必要性。

  “上海都在复垦耕地,不就是原来的发展思路跟不上时代了吗?先进城市都在做,南昌为什么还要走‘摊大饼’的老路呢?”陈明远说,“你光强调‘这块地就是不能用’,显得比较笼统苍白,说服力不强。多讲讲道理,多举举例子,‘摊大饼’的心结才能慢慢打开,划定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同时,也得“多出出主意”,积极为区县和相关单位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做工作不能粗暴,要有效沟通。”南昌市国土资源局新建分局副局长陈卫华说,“绿谷农业示范区要占100亩耕地,我们跟他讲,80亩用来种粮食,20亩用来建配套加工厂和展示区就可以了,没必要把100亩耕地都划成建设用地。绿谷原来想要几千亩建设用地,最后也只要了600多亩。要多出出主意,否则单纯把政策压下去,人家反弹更大,工作更难做。”

  边界划好了,城市要“精明增长”

  如今,环顾南昌四周,一条绿色的“生态红线”清晰可见——

  西面有鹭鸟云集的象山,有绿树成荫的梅岭,北面有赣江和鄱阳湖平原,东面有吸引了30多个品种野生候鸟栖息的天香园,有大雁常驻的艾溪湖,再加上自北而南铺展开的蒋巷、麻丘、武阳等地的永久基本农田,还有其他点缀在城市之中的各个湿地、水面,南昌的“绿肺”张力十足,自然生态屏障严丝合缝,紧紧罩住了这座鄱湖水城。

  不过,与武汉、长沙、合肥等周边兄弟城市相比,中心城区面积仅有287平方公里的南昌市,无论在城市建设规模、经济发展总量还是人口聚集程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作为省会城市和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发展依然是南昌市不变的主题。

  但是,有了永久基本农田,有了自然生态红线,城区已经不能随意“摊大饼”了。在严控城区及边缘增长的基础上,到底怎么走城市绿色发展的道路,去哪里寻找发展和承接空间?

  南昌市亟须蹚出新径,也就是重点布置推进距离中心城区25—40公里左右的外围组团建设——

  在东,跳过瑶湖,实施麻丘小城镇规划;在南,串联式发展罗家小城镇、八一新城;在西,集中力量打造九龙湖新城、望城新区;在北,对接空港,高位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

  通过这些跳跃式、组团式、卫星式的发展,同时以区域交通廊道为空间发展骨架,南昌谋划出“核心+组群、圈层+廊道”的“一核、三组、四廊”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从而有效引导了人口及产业向大都市区外围小城镇疏导集聚,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国土开发空间格局。

  在全新的城市格局下,倒逼集约节约用地、转变发展观念、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就成为南昌市和各区县的发展指针。

  为适应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区扩展的挟制作用,青山湖区就提出了昌东工业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罗家产城融合区建设、建立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等几大课题,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同时,各区县还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力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坚决摒弃“为项目调农田”的旧思路,践行“为农田调项目”的新理念,科学设置项目落户的标准化体系。

  南昌县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专家评审机制,洽谈意向项目淘汰率近65%。这背后,算的正是既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又促进城市产业合理发展的全局账、长远账。

  其实,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后,区县也尝到了甜头。“高新区以前的基本农田都是点状分布的,遍布高新区各个角落,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南昌市高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叶敏说,“而通过科学划定,现在高新区的基本农田都是集中块状分布的,实际上更有利于我们发展了。”

  农田划好了,还得护好、种好

  划定工作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永久基本农田划好了,还要保护好。“我们这些人,是对土地有感情的嘞。要是抛了荒,被强占了,那就是罪过。”南昌县八一乡国土所负责人应良川说。

  为了保护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南昌市及各区县不仅成立了各级保护领导小组,建了工作微信群,出台了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还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任务分解到镇到村到户。东湖区扬子洲镇镇长邹斌就给《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展示了他和区长签字的责任状,“出了问题,我可得担责任的嘞。”

  在田间地头,还有日日夜夜巡查的工作人员。八一乡国土所下辖八一乡和武阳镇的耕地巡查工作。仅仅八一乡,就有约1.6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天天都在田间巡查,”应良川说,“一旦发现在基本农田上搭鸭棚、盖板房的,都要及时拆除到位。”

  在谁来种地的问题上,南昌不少农村也面临“空心化”的窘境。新建区西山镇郭溪村全村原有人口1601人,随着外出务工人口增多,留在村子里的只有三四百个老幼妇孺。就是划了永久基本农田,也可能没人种,最终撂荒。

  青山湖区罗家镇棠溪村村民熊国强更是直言:“我今年58岁了,难道5000天后就没有人种田了吗?”

  形象朴实的话语中,深藏着老一代农民对无人种田的忧虑。但这种忧虑并非无解的命题。

  新建区正在破题,他们一方面建立现代农业园区,鼓励科技兴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流转交易。目前,全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2.3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36.1%。郭溪村的村支书姜声鹃就是一个承包了1000亩地的大户。

  小暑这天,一个令人纷纷躲在室内的大晴天,来到了南昌市。

  为了这样的烈日,姜声鹃却已经苦等了一个月。之前,南昌地区持续降雨近一个月,不仅防洪形势严峻,即将开始的早稻收割也面临考验。

  不过,最近接连三四天的晴好天气,终于让这个45岁的中年汉子安心了:“雨要不停,早稻还怎么收?”

  村头500多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已经开始晒田,为早稻收割做准备了。在下午4点的烈日照射下,沉甸甸的稻穗让这片稻海的表层泛出浅浅杏黄。顺着一个个10多厘米宽的排水缺口,稻田里的水已经差不多排空了。弯着腰的早稻紧紧地挤在一起,等着10天后收割机开进来。

  在当地,1000亩地已经不算少了,一年光租金就得三四十万元。怎么敢承包这么多?“说句心里话,关键还是政策好!”姜声鹃说,“政府给选良种、降成本,都是好事啊。过去二化螟、稻纵(即稻纵卷叶螟)好恶劣的嘞,政府还出钱建了太阳能杀虫灯,一台灯就能管30亩到50亩地,少用了好多农药。”

  科技的力量,在这里结出了硕果。“今年南昌市病虫害数量接近去年的一倍多,但是靠杀虫灯,这块田里就没有什么虫。”新建区农业局党委委员邓敏超站在田埂上说,“我们还推出了病虫害保险,损失率达30%以上的,一亩地补100元,尽量减少农民损失。镇上农业服务站的万田角站长也随叫随到,为农户解决问题。”

  “好政策是我的定心丸,万站长就是我的‘保护神’。今年的良种稻子也争气。前一阵儿水稻授粉灌浆,却赶上了不见太阳的天。往年肯定就歉收了,但今年亩产1000斤靠得住。”姜声鹃补充说。

  在田埂边,姜声鹃俯身拽了一把稻谷,放在记者手上,“麻壳(空壳稻谷)不算多。稻子都扛过来了,我们还有什么赚不赢的嘞?”(记者李洪磊)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