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40%以上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近日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反映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
四成海归月收入低于6000元 三成认为3-5年可收回留学成本
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中,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比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
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李强指出,海归在国内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他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国内达到两万以上,但现实不会有这么高,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
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认为收益成本相当的占18.1%,两者之和为54.4%。留学成本回收方面,30.3%的人认为3-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一部分(22.5%)认为5-10年才能收回经济成本,认为10年以上收回的占比17.5%。
海归从事IT/通信/电子/互联网最多销售和技术岗踞榜首
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32.1%的海归能在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6个月。
从海归就业的行业看,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位居前两位。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
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在对目前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海归群体整体持乐观态度,27.1%认为非常有前景,32.4%发展平稳,19.1%认为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11.3%认为会进一步萎缩。
超过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无跳槽经历的海归占比为52.7%,跳槽主要原因是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民企成海归就业最大载体 二线城市成创业新发力点
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苗绿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进入民营企业。她表示,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锐地转向了民营企业,而不是选择国有的企业,这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以及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相关。
报告显示,在海归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和看好国内发展潜力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两大主因。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
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占比24.3%,紧随其后的是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首先,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认同度超过三分之一。其次为产业基础、配套设置和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全球化智库研究一部总监李庆认为,海归创业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海归群体的特征,他们在不同国家留学毕业的时间不一样,每个国家各个学科的优势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回国找工作会碰到一些对接的问题。”他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时候,会有与学校合作的招聘会,就业匹配度会高于海归。“需要政府和社会为海归专门设立更好的平台,比如美国海归招聘会或者英国海归招聘会。”
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定向招聘渠道次之。
通过调查发现,在吸引留学生方面,政府应完善的激励保障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59%)、建立人才补贴制度(50.6%)、解决户籍住房位(47.8%),其次是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33.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0.4%)。
近半数海归认为竞争力高于国内学生 与家人团聚是回国主因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经历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扩大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
对于目前较受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六成以上的海归认为国外的校园安全问题只是“个别案例”“被媒体放大,不值得大惊小怪”,27.4%的人认为“较为常见,要提高防范意识”。
在就业方面,近九成受访者认为,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但调查中,海归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
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海归认为其自身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海归认为不如国内同类学生。
“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海归回国的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人员仅占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