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1年的途虎是后市场电商行业当之无愧的先入者,并在先入优势下获得了较好的早期发展。其商业模式是“线上导流+汽配B2C+维保O2O”,依靠A到D轮的连续融资,线下投品牌广告,线上重金砸流量,数据上看位于行业前列,而实际亏损总额已经达到4.0583亿元。
B2C是早期较主流的后市场电商发展模式,上游整合供应链,下游拓展合作门店,商品由平台自营,而服务则依托合作门店。
随着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B2C+O2O的模式也迎来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汽配B2C”的利润微利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互联网的介入,后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行业暴利时期也随之消失,过去高昂的纯利润如今已不多见。而互联网平台与供应链品牌的合作尚在探索期,利润空间则可能更低。
随着阿里、京东等流量巨头的介入,之前高价获客、流量购买的模式难以为继,小企业在线上商品销售、线上获客等方面的成本将面临极大挑战。加之京东等大企业在仓储、物流配送上的规模化优势,重点依靠产品利润的B2C后市场企业很难继续支撑目前的巨大消耗。根据业内知名投资机构获得的可靠数据,2016年途虎全年收入(不含税)18.3367亿元,整体亏损4.0583亿元,而2016年的销售费用(含广告、流量等费用)为5.178亿元。在当前模式下,继续加大投入,也难以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利润,这是由商业模式导致的发展上限。
2、合作门店O2O的局限性
汽车后市场的业务场景决定其交易来源无法通过线上全面覆盖,就近年的行业情况看,“合作门店”目前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除“洗车、小保养、有计划的换胎”等流程简易的交易行为外,电商能够顺利拓展的领域并不大。而主要的利润点又恰恰在汽车美容、汽车维修等服务上。除电商可以覆盖的“目的型消费”外,“拦截型消费”的门店又进一步剥蚀了电商的利润空间。
由于线上高昂的流量费用,平台被迫向线下门店转嫁成本压力,变向收费,使门店背负更高的负担。门店在盈利平衡点上苦苦挣扎,做得越多,赚得却并未随之增长。根据测算,途虎每新开一家门店,就要分流50家合作门店的流量,老店养新店的现状,直接导致上海、浙江等地已相继出现门店退网不再续签的情况。
在教育门店、规范服务的问题上,由于企业和门店间大多数只是“合作”的松散形式,企业实际能够起到的控制作用也就非常有限。在该商业模式的框架下,“标准化服务”的预期难以达成,这不仅带来客诉风险的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市场对“互联网提升服务质量、效率”等的要求。
途虎2016年4.0583亿元的总体亏损,按照其150家左右(截至2016年底)工厂店的数量级计算,意味着平台为每家门店承担了270万的亏损,才得以营造“门店盈利”假象。无独有偶,易观智库近期的后市场App流量数据上,途虎居第一,典典养车排第二,而同样是曾经的流量大户的典典,近期已因经营压力连续2个月未发工资,并在多个城市变卖门店,途虎以及途虎模式恐怕正在步典典后尘的路上。
如果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仅仅是加入了线上的宣传方式,那么停止了流量购买的后市场企业还剩下什么?无怪乎一位一线投资机构的知名投资人曾点评道:“途虎模式尚未跑通,是A轮的身子,却想要融E轮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