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黎川县德胜镇:没落的“小上海” 再现辉煌

时间:2017-09-29 09:20:05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

德胜镇党委书记虞明

QQ图片20170927142427

原德胜集团办公大楼

QQ图片20170927142447_副本

德胜镇老城区提升改造工作正在稳步进行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摄影/方童 文字/记者 黄多亮 黄国贤 报道) 德胜镇,也许你没听说过,也没去过,但是你听没听过,她都在那里,你去没去过,她都在欢迎你!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美少妇,显得更加成熟,更加迷人!

早在1980年4月,这个偏僻山沟小镇的一家企业,为中国首次发射太平洋远程导弹火箭生产电热设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嘉奖,从而闻名全国。

她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曾经被誉为黎川的“小上海”。这里曾经汇聚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精英。这里更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曾经的辉煌,后又因历史原因逐渐没落。

如今,当地政府审时度势,策马扬鞭,将以崭新的姿态,让这个逐渐要被人遗忘的小镇旧貌换新颜,再现辉煌。

三十年的辉煌 风骚中外

江西省黎川县德胜镇,一个看似平凡的地名,却凝聚着无数人不可忘却的情感和牵挂。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闽、浙、赣苏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也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团村战役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邵式平、方志纯、肖劲光等曾在这里战斗过。这里曾经被叫着“小上海”,她的繁华一度成为一种传奇被口耳相传。在这块独特的土地上,传统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和农垦文化互相碰撞,造就了德胜不寻常的历程和多彩的故事,曾经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与一个个传奇。

1957年12月23日,江西省市直机关干部500余人,响应省委、省政府“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号召,携家带眷,来到昔日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偏远山沟——黎川县关上村,创办国营德胜关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创业之旅。

当年的老同志黄先生说:“前一天,我们从南昌集中乘车出发,经抚州到达黎川,在县城休息一晚。23日早饭后向德胜关进发。当年,全体上山人员步行,胸带大红花,扛着红旗引路,像老苏区红军,高唱军歌,昂首阔步,迈着坚定步伐,朝着40里外的德胜关前进。当地老乡、学校师生、打起了腰鼓、点燃了长长的鞭炮、列队夹道欢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修通了20多公里长的黎德公路,兴建了多坐水电站,盖起了办公楼,建起了厂房等等。用了不到5年时间完成了基础工程,还发展了数家农产品加工厂,为后部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大量的复退军人、院校、医院骨干、江西洪都机械厂技工、知青下放来到这里。德胜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高级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卧虎藏龙”。

设施的完善,人才的聚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当年的德胜工业飞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年,垦殖场党委改变思路,把发展以农产品为龙头的产业改为以工业产品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调动技术骨干5000多人,兴办江西电炉厂、耐酸泵、半导体、单晶硅、可控硅、整流器、液压开关柜pp系列、五七开关厂等20多家企业。由于技术含量高,质量过硬,产品远销东南亚。整流器厂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年产值超过800万元,其它企业超500万元的3个,100万元5个,仅电炉厂年产值就达1614万元。

江西电炉厂、江西电力整流器厂、耐酸泵厂、丝织品厂、工艺美术厂、长江钢琴总装厂、机械厂等生产的产品达到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带来了极好的经济效应。其中江西电炉厂生产的电炉出口欧亚6国,成为全国电炉行业五大技术指导厂之一。1980年4月为中国首次发射太平洋远程导弹火箭生产电热设备,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嘉奖而闻名全国。鼎盛时期江西电炉厂有职工753人,7个生产车间,厂房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成为一艘当时的工业航母,领军经济发展的风骚。

QQ图片20170927142447

原德胜企业生产的产品

今年90多岁高龄的老职工张大爷,心存感慨:“当时的经济在这里得到了高速发展,很难想象,在那么短的时间就使这个小山村步入了都市发展轨道。可谓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建成了一公里多长的水泥街面林荫大道,两旁楼房林立,单位密布,市场繁荣,商品琳琅满目,工厂机器日夜轰鸣,总场大楼、机关食堂、宾馆招待所、灯光球场、电影院、文化馆、广播站、医院、学校、银行、邮电、粮所、饭店、商店小吃、应有尽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老年人活动中心,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曾经,这里是风光的,五湖四海的人,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口音,汇聚一起,在连绵起伏的山廓间走着,好似世外的城堡。县城的人赶到这里的影剧院看一场电影,有一种见识世面的新奇。在那个县城还没几辆自行车的年代,德胜已是车水马龙,好一副繁华气派景象。加上这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把各自的都市生活习性带入德胜,比如最时髦的服装、最流行的音乐、最新潮的发型、最新的书籍等等,白天行人如织,入夜灯光璀灿,人称“黎川的‘小上海’”!

特殊历史背景 走向衰落

改革开放伊始,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全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依靠计划经济支撑的德胜垦殖场已经渐渐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德胜关也由辉煌灿烂逐渐归于平静,机器的轰鸣声不再,曾经热闹的厂房也杂草重生,说着各色口音的人流也渐渐散去,有的返回了各自家乡,有的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另谋新路。

沿海城市的改革开放走在前沿,新兴产业、家庭式小作坊似雨后春笋,争相出炉。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满目皆是,各类产品价格非常低廉,这注定了当年国有小型企业的悲哀。可当时的黎川县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均是狭小而崎岖不平的砂石路,交通的不便,买、卖成本无法下降,产品由此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亲身感受过这一演变的当年整流器厂厂长彭建国介绍:“做一个可控硅,浙江新兴的小型企业总成本只要5元,到了德胜厂采购、运输、加工、外销总成本达20元。在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下,各行业市场占有率严重削弱,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产品积压、工资短发,人心痪散,工厂纷纷停产直至倒闭”。

90年代初,上级出于运输成本之考虑,将德胜江西电炉厂搬往九江,工业巨头的撤离让蓬勃发展的德胜工业从此划上句号。随着德胜集团解散、共大分校停办,随之而来的是上级批准德胜划归地方管,成立德胜镇,在德胜区域仅存一个行政单位了。

“随着单位的减少、家属随迁,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很多本地人外出打工谋生,留下来的都是老年和儿童,居住人口从过去3万余人降至200余人。人口急速下降,社会购买力一天不如一天,加剧了商业贸易的严重萧条,各大小老板纷纷关店撤离”。彭建国感叹道:“那种凄凉情景让人有种失落感,一眼望去,触景生情,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彭建国介绍:“当年德胜村黎家湾的半山坡上,还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叫共大德胜关分校,全称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德胜关分校。它筹建于1958年6月,同年8月1日正式开学,隶属德胜关垦殖场领导,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实行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又红又专’的办学方针,学制4年,学生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统一分配工作。在创办初期,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校舍、学生寝室都是用竹子、芭茅搭成的茅棚。1968年9月,共大德胜关分校正式移交给黎川县,更名为黎川县共大,成为黎川县的一所普通高中。十年间,共大德胜关分校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毕业生1000余人,许多同志后来成为黎川县及德胜的中坚力量,为黎川县及德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在老共大人的心中,形成一种不解的情结。加上外来的文明文化和本土的农耕经济紧密结合,让本土原住民受益匪浅。这里有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下放知青,绝大部分来自上海和扬州,他们带来了大都市的文化、先进的理念和信息。因为德胜关的繁华,下放在其他地方的知青也纷纷想办法往德胜靠拢,以至于一度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教师都在德胜关。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在德胜度过了一段特殊的岁月,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为黎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一小部分在德胜关和县城黎川成家立业,生根发芽,把第二故乡当成了终生的归宿。而我自己也是当年从南昌洪都机械厂过来的,后来有过几次机会回南昌,由于对这里一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就留了下来。不仅仅是德胜这个地方,乃至黎川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成了我身体里最深刻的细胞”。

彭建国说,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这里人烟稀少,道路破碎、房屋失修,杂草丛生,以往一派繁荣昌盛“小上海”之称的德胜从此凋落。

树雄心精打造 再显辉煌

在古代,德胜是黎川与褔建通商的重要通道,到明清时期,己发展成重要商埠集散地。明末袁氏民众由福建迁来。明中嘉靖庚申年(1560),因对明末朝庭不满,袁氏举行起义。朝庭派知府王逊镇压,守备王址血战殉难。官府军队最终得胜,改名“得胜关”,后谐音成今名。关上老街至今仍存有青石古驿道。

德胜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闽、浙、赣苏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也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著名的团村战役主战场。解放后,邵式平同志对这一段革命历念念不忘,并对德胜关情有独钟。1957年,在他的建议下,省市机关、南海舰队转业军官500余人来到了德胜关,创建国营德胜关林农牧综合垦殖场。德胜,这个已经逐渐要被人遗忘的山村,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曲折发展,迈向辉煌,又逐渐没落的历程。

10年前,一场自然灾害将该镇茅店村冲毁,当地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目前,占地256亩的东山新区已经建成。同时,该镇加大优美生态建设步伐,实现老城区品位总体提升,还原原始风貌,坚持旅游旺镇。

在德胜老城区街头采访,只见长达一公里的水泥街道辅设工程已破土动工,大型的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已经全线铺开。原德胜集团所有建筑、设施正在采取复原维修。如德胜电影院,外墙进行了重新粉刷,古朴的外墙颜色,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仿佛一眼望去,就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以往的画面就会一一出现在脑海。室内则采取复原整修方式进行,过去观众席使用的是木质翻板椅子,这次仅是清理加固,确保当年原汁原味。德胜歌舞厅,当年所建并不是什么高大气派,只是一排平房。按照现代风格要求应是拆后重建,这次提升品位时始终不忘原状风格终旨,不拆建仅装饰。尤其在知青屋修善中,没有丝毫破坏性动作,平房原貌依然如故,土黄的外墙颜色,让人恍惚走进了一个原始的部落,置身在天然氧吧之中,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德胜镇党委书记虞明介绍:“如此设想的目的,是让游客感受到当年德胜这个‘小上海’的原味,给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工人、干部、知青一种怀旧的情怀,可以更好地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时光。这种历史文化的提升,将吸引众多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以及了解那段特殊的历史”。

该镇副镇长赖雅婷介绍:“由于没有工业,只有全力打造农垦文化特色小镇。为充分挖掘和丰富德胜‘农垦文化、共大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对德胜农耕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区和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区。以共大垦读(学)、黎河古埠(商)、工贸年代(工)、革命小镇(居)、知青岁月(艺)、农垦记忆(农)六大主题历史记忆转换成六大历史风貌区,融入设计,实现整体风貌和谐化提升改造,打造‘一轴、三区、五街’的空间提升格局,一轴即年代风情小镇景观轴;三区即农垦小镇风情区、黎河古埠商贸区、共大垦读教育区;五街即小镇入口服务街、工贸年代生产街、革命小镇生活街、知青故事艺术街、农垦记忆文化街。重点打造‘一河两岸’、小食街、共大垦学教育基地等特色项目,坚持生态立镇,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家园”。

QQ图片20170927142453

环境优美的德胜镇新城区

一位在德胜土生土长的大爷感触地说:“看到今天电影院、歌舞厅以及整个德胜集团的修复,勾起了七、八十年代这里热闹非繁的情景;看到今天德胜整体风貌提升,让我们看到了‘小上海’重回德胜的希望”。

目前,该镇引资2亿元打造中小学生写生基地已签约;1000亩生态科技示范园土地征用到位,规划设计图已完成,投资洽谈已拉开序幕;500亩七叶一枝花种植基地进入旺盛期;100亩狝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德胜度假山庄落成并已开始对外营业;会仙峰旅游开发正在规划、设计中;立体型、全方位,全镇旅游项目开发正在强有力的措施下稳步实施。

“现在,已经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相信用不了两、三年时间,德胜将以斩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迎接五湖四海宾客。过去失落多年的“小上海”将重振雄风,再现辉煌”。该镇党委书记虞明充满信心地说。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