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要闻>正文

智能投顾不能重蹈P2P覆辙

时间:2016-12-12 09:12:00    来源:中国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 深圳特区报财经评论员 范京蓉

  “P2P”、“ 消费金融”之后,“智能投顾”就像一个新网红,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普通和专业投资者的视野里。

  有专业人士统计,截止到今年第3季度,已有大约30家智能投顾平台上线运营。国内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财富管理公司,以及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等等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如平安一账通、蚂蚁聚宝、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宜信、积木盒子、民生证券、招商银行等等。

  智能投顾(Robo-Advisor),又被称为“智能理财”、“机器人理财”等,指的是基于大数据搭建金融模型并不断优化,同时根据用户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交易执行、资产再平衡、税收筹划等。

  与传统的一对一私人财富管理服务相比,除了大数据和算法优势外,智能投顾还具有费用低廉、可以7X24小时运作、不受人为情绪波动影响等优点。自从2010年左右在美国兴起以来,智能投顾发展日趋成熟,其中一些创业公司如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等,各自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级别,贝莱德、高盛、花旗等传统资产管理巨头也都在布局自己的智能投顾业务。据花旗集团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从 2012 年到 2015 年底,美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从几乎为零增加到了190亿美元。

  毫无疑问,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产品越来越难寻找;另一方面,新兴的中产阶级、富裕阶层对投资回报却仍然持有较高的期待。

  而智能投顾以低廉的理财顾问费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免费)、较高的潜在收益,听起来很美,也很符合国内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以最小的代价赚快钱、赚大钱的期望。近日,宜信财富联合彭博商业周刊联合发布的《中国新中产智能投顾研究报告》显示,76%的新中产希望能够通过自动化顾问工具等数字化渠道,获得投资推荐。

  但是,智能投顾的核心是投资顾问,提供只是一份资产配置组合的清单,而不是收益保证。在规模扩张之前,智能投顾平台恐怕要首先做好投资者教育,普及什么是资产配置的核心理念,即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以及分散风险的投资理念。此外,不论智能投顾平台披着什么样的外衣,其基础资产是什么也是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求收益,不问自己的钱究竟被投向何方,平台许诺的投资收益获取的概率到底有多大,正是导致此前一些“踩雷”的P2P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教训。

  在合规方面,智能投顾的兴起也对监管层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通过网络撮合资金的借贷方的P2P一样,智能投顾做为一种技术嫁接金融的创新,适用的金融服务场景非常丰富,对于各管一方的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要及时应对并充分评估相关风险并非易事。在智能投顾目前涉及较多的证券领域,监管部门曾发话凡是涉及公募基金投资的智能投顾必须是持牌机构,引发了对智能投顾或引进持牌监管的猜测。

  有了P2P的前车之鉴,对智能投顾加强监管肯定是必然的,而这意味着行业合规成本上升,滥竽充数者势必被淘汰。无经验的投资者要么等待监管政策明朗,要么在投资前对智能投顾的建议资产和相关风险做出充分了解,不能一听说是人工智能就盲目跟风。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