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祖人”坚守岗位
巍巍大凉山,成昆铁路如同巨龙穿梭在山间。西昌工务段管辖的沙马拉达隧道,是这条铁路的最高点。春运高峰来临,沙马拉达隧道工区的铁路工人依然坚守岗位,伫立在大凉山的狂风中,用血肉之躯守护着这条铁路的畅通。他们把这种坚守称为“瓦祖精神”。
铁路上的“王进喜”
为整治隧道大雪天跳进排水沟
铁路工人们口中的“瓦祖精神”源于他们的工作单位——瓦祖领工区。1971年,为了保证成昆铁路沙马拉达至新凉间4个站区33公里正线、7.48公里站线的安全,西昌工务段的前身——瓦祖领工区正式成立。
老党员匡厚山就是第一代“瓦祖人”。当时,由瓦祖领工区管辖的沙马拉达隧道长6300余米,最高处海拔2242米,是成昆铁路的最高点所在地。因暗河冲刷,该隧道多处地基下沉,线路水平、轨距病害十分突出,加上设备老化严重,整治极为困难。就在一个大雪天,隧道线路的排水沟被堵了。为防止泡害路基,匡厚山径直跳进了排水沟,一个人把200多米长的排水沟全部疏通,手脚被冻得几乎没有知觉,“跟冰棍没什么两样”。
匡厚山的领导“老书记”袁昌友回忆,他们被分配到这里时都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几十年来,他和他带领的职工都像匡厚山这样,在恶劣的环境里,一起把血肉之躯锻造成了“钢铁之躯”,“石油工人王进喜可以用身体当搅拌机,我们铁路工人的战斗力也差不了。”
“铁娘子”拒绝特殊照顾
因工作留下“逢雨必醒”后遗症
刘蔓算得上是第二代“瓦祖人”,1986年,年方二十的刘蔓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成为了在此坚守30年的“铁娘子”。
走在从沙马拉达隧道到工区的路上,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如同锋利的铁片划在皮肤上。但是,刘蔓说:“不能因为自己是女职工就要求特殊照顾。”
让刘蔓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夏天——沙马地区遭遇特大暴雨,短短几小时甚至超过平时一个月的雨量。而作为雨量员的她强忍着胆囊炎的剧痛,始终紧盯监测设备,准确记录、汇报雨情。
这份时常要熬夜的工作给刘蔓留下了后遗症。这些年,刘蔓的睡眠状况一直不好。“只要一下雨,便不自觉醒来。”她告诉记者,即便在老家眉山休假,自己也是“逢雨必醒”。
前赴后继地坚守
撤掉称谓也不消逝的“瓦祖精神”
2006年因生产力优化调整,瓦祖领工区撤销,原领工区下设的桥路、线路工区并入新成立的西昌工务段。“瓦祖领工区”这个称谓撤销了,“瓦祖人”依然在西昌工务段坚守。
沙马拉达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整体道床经常开裂下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让其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地震当天,工人们就从隧道两端口相向对进,开始了整治作业。
早上7点进洞,要待到晚上七八点天黑才出洞。6个多月的工期里,职工们几乎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其间,不少职工隐忍着伤病困扰,默默地坚持着。年近五旬的郑茂华,因为风湿性痛风,脚面肿得如馒头,每晚都要用盐水烫半个小时,但第二天在脚上缠上厚厚的棉布,继续坚持着走向3000米深的隧道中部,“因为岗位在那里。”
40年一弹指,成昆铁路就在这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瓦祖人”的坚守与守护下绵延向前。如今,一趟趟列车正载着春运回乡的归人穿过沙马拉达隧道,向着家的方向驶去……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尹沁彤
原标题:大雪天跳进排水沟 为疏堵被冻成“冰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