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曝光台>正文

“热”起来还要“传”下去——代表委员把脉传统文化热

时间:2017-03-03 17:20:10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新华社记者姜潇、史竞男、蒋芳

  今年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

  “他们对中华经典诗词的挚爱确实令人感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2日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底蕴。

  传统文化热潮涌动,两会上有关“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再次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从“冷”到“热”——传统文化回归彰显文化自信

  “吸引得移不开视线”“观看时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大国工匠的迷人气韵与国宝文物的瑰丽风采,让许多“90后”观众发出“致敬中华文化”的感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岁月仍散发光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今天我们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瞩望文化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底蕴不曾消亡。”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说,曾有一段时间,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对文化本身关注不够,出现过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甚至有过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思想。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勃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频频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惊艳亮相: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火罐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圈粉”无数;今年年初,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魅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复兴”不是简单“复古”——什么才是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书院、国学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代替了“学钢琴”“学奥数”,成为不少中国家长的选择。与此同时,一些国学班要求孩子必须穿汉服、行拱手礼,读古诗要“摇头晃脑”等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也屡遭诟病。

  一些代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复兴”亦不是简单“复古”。

  什么才是优秀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提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爱诚孝仁、崇德向善的伦理观念,比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事象、口头文学和传统工艺,比如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为充实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多地中小学在开学第一课中增添了吟“经典”、学“民俗”的内容。今天,不少中小学的德育课上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相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复古,是当代精神与古典趣味的融会贯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还提出,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转化运用仍存不足,有的还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变成社会风尚、家庭家风、企业文化,这需要作出长期系统的思考。

  如何贯穿教育、融入生活?——为传统文化“热”落地出实招

  不久前,中办、国办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悠扬曲调,水袖抛舞,指尖慢捻……苏州昆剧院自2007年起,通过每年面向中小学推出100多场公益演出,累计已向30多万名孩子展示和传递昆曲之美,传统古戏雅韵在年轻人中渐渐“流行”起来。

  礼敬优秀传统文化,植于心见于行。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时代命题,教育和传播是关键。

  潘鲁生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大学术层面的研究力度,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和专项研究基金,统筹规划研究领域,为国民教育打好基础。

  高毅进代表认为,要充分利用媒体、公共空间等传播平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表达方式,理直气壮地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在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文化的风气。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决定了教育的品质。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还强调了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他建议,加强对全国1500万名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认知和相关能力,从而助力传承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