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高端用户方便旅行的携程,如今越来越成为一场“谍影重重”的价格陷阱游戏。
近日,一位名为“投行老范”的用户在社交媒体爆料,自己在购买飞机票、火车票时,遭遇了携程设置的重重“价格陷阱”,每张机票、火车票都会额外收入几十至近百元,一年依靠此额外收入近百亿。
一家运营近二十年,在美国公开上市的公司,为何会通过如此低劣的手段设置价格陷阱?
一张机票的额外费用
老范是一位需要频繁出差的投行人士。今年4月7日,深圳飞往石家庄的河北航空NS3268航空,在携程搜索列表中价格显示为1037元。但进入付款页面后,价格却上涨为1152元。仔细检查消费明细,投行老范才发现被携程强制绑定了“成人套餐”,除传统的机场建设费外,还被强制消费36元“酒店优惠卷”。若没有仔细观察,只会觉得是“机票+机建”费用,而36元则成为“灰色利润”,留在携程的账户里,而那张优惠券有多少人使用则不得而知,携程也没有提醒。
价格更透明、标准化的火车票,携程也可以玩出花样来。
投行老范发现,在携程购买高铁票也存在类似问题,他购买4月8日石家庄至汉口高铁票时,原价656.5元的一等座票价,再结算时多出来30元“VIP优先出票”的费用。其服务内容的罗列显得很牵强。
携程的“巧立名目”让人哭笑不得,而这些“绑定”的服务,能否为用户带来实际的优惠呢?对比携程机票和飞猪机票发现,4月10日,由北京飞往上海的南航CZ6412航班,在携程和飞猪双平台南航直营店销售价格均为840元(6.8折),但携程却贵出38元的“酒店优惠券”。
显然,这部分费用并非携程与航空公司联合推出的“优惠活动”,仅仅是携程单方利用折扣机票的一种“强制消费”。当用户尝试取消这部分额外费用时,却很难找到正确的操作方式。
携程作为较早登陆美股的中国企业,市值超过1700亿人民币,却为了30来块钱“坑”了平台用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利润焦虑症
从根源来看,作为国内在线旅游行业代表企业,携程虽然占据国内较高的市场份额,却时刻处于高压之下。
众所周知,在OTA三足鼎立时代,携程、去哪儿、艺龙之间的市场竞争,消耗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所以携程唯有以资本的方式平息“恶战”。显然携程尝到了甜头,“买买买”成为其推动自身前行的唯一手段。
去年海外扩张中,携程以1.8亿美元战略入股印度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MakeMytrip;战略投资美国纵横、海鸥、途风三大地接旅行社;以14亿英镑收购欧洲最大的机票搜索平台Skyscanner。粗略估计,“买买买”投入超过20亿美元。
而在携程国际化发展中,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阿里飞猪、途牛及各大航空公司、酒店集团纷纷结合自己流量优势,推出形态各异的在线旅游服务项目,对于携程造成了巨大的分流威胁。面对这些竞争对手,携程再也无力打出收购底牌。
国内市场豪强夹击,国际市场的巨资投入,又要保证财报“好看”,携程可谓四面楚歌。最终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拿用户开刀。
屡“坑”不止
不难发现,携程已经成为一个对利润极度渴求的公司,开篇一幕才会屡屡上演。
由于携程活跃用户多为商务人士,所以几十块钱的“附加费用”对他们来讲,很容易忽略不计。但综合累积来看,这笔费用却成为携程的主要利益来源,而用户的权益则无人顾及。
其实早前阿里飞猪便公开质疑携程的盈利手段,并发起“购买干净机票”的倡议。用户被强制搭售各种五花八门的消费券,酒店优惠券、贵宾休息室消费券、接送机服务券等等,已经成为行业中“公开的秘密”。
类似情况屡有发生,2016年10月,郭先生花440元在携程上购买特价机票,在退票时发现只能退回50元。致电航空公司才发现自己被骗。携程将价值200元的团体票,以400元价格出售给郭先生,而退票时却收取390元附加手续费。整个过程中,携程总共违反3项有关规定,构成对用户欺诈。
从起源来讲,携程的公司文化始终以“信息不对称”作为重要利益点,主要以侵害用户利益换取现金流量,所以在携程频发的欺诈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隐匿,看似明白却暗藏机巧。
而在酒店板块,携程也被爆出弊案,2016年7月,承德青年旅舍店主发出《致携程的一封分手信》,揭露携程为了利润,以“店大欺客”的方式压迫经营业主。而根据携程2016年财报显示,酒店客人预订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营收却大幅提升58%,其采取的手段就是提高酒店订单分成率。而最终这些都需要用户来买单。
当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升,成为各行业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战略,也成为博弈消费升级的基础,若一味将企业利益摆在首位,用户流失将不可避免。对于携程而言,若想挽留消费者,诚信经营应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