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校园贷事件敲响的风控警报

时间:2017-04-12 15:20:25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递给幼童一把斧子,后果可想而知:不是伤人就是伤己。

  从很多方面来看,那些出现问题的“校园贷”就是这样一把斧子。互联网金融兴起后,名目繁多的网络贷款和消费金融平台,渗透到无工资收入的大学生群体,向他们提供“秒级放款”的服务,以及零门槛的奢侈消费市场。一句话:来花钱吧!

  不少因学生失信引发的极端案例已经出现。不只一名大学生因贷款逾期而自杀;湖北一位农民突然在手机上收到了女儿的裸照,原因是女儿参与了“裸贷”,负债从5000元滚到26万余元,裸照被用于催债。

  近期,《冰点周刊》派记者了解了几个与校园贷有关的诈骗案件,试图了解其中的套路。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呈现这些故事。一些大学生为自己的贪婪或无知,以及对诚信的漠视而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令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的新生事物,但它野蛮生长中的一些枝节,看起来是与互联网精神相悖的。

  比如,校园贷的逾期者反映,遭到了暴力催债。有的催债者自称“艾滋病人”,随时可与债务人同归于尽;有人发出送人“上天”的人身威胁;还有人散布谣言,称欠债者“吸食大量毒品”或“征求各种男人陪睡或包养”。这种看起来相当原始、与互联网社会隔了一光年的催债方式,居然是为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务,令人哭笑不得。

  易冲动消费但无匹配收入的大学生原本属于信用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多数都已成年,但相当一部分在金融领域的资质与幼童无异。他们没有稳定收入,也没有信用记录,属于违约风险较大的群体。向这一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是给了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饮鸩止渴”的酒杯,将幼童暴露在风险之下。

  多年前,互联网金融尚未萌芽,各大银行将大学生视为潜在用户,推出了面向这一群体的信用卡。这项服务后来被叫停,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大量违约行为,无论是银行还是校园都难以承受。

  如今,互联网金融又开始耕耘这一市场,由于信息技术和消费市场的进步,今天的门槛更低,诱惑更大。从既有的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与相对严格的银行卡审核体系相比,一些校园贷产品只需凭借个人身份信息,在线注册,在线消费,“简简单单几分钟搞定”。有人借用别人的身份信息,请对方录一段视频上传到网上,便可轻易拿到贷款。这无疑是巨大漏洞。

  金融业这一古老行业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任何年代,贷款人都会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质,判断对方的偿还能力。今天的校园贷平台,面向的客户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从法律上无可厚非。但这种模式无非是刺激大学生超前消费,最后将债务转嫁到其家庭头上。种种以学业、名誉、安全感为砝码的催债,只不过是根据这一群体的软肋“量身定制”罢了。相对而言,向大学生催债是容易的,他们与学业绑定在一起,不会突然“跑路”。

  很多缺乏金融生活经验的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属于高风险人群,而金融服务一向是依据风险定价的。虽然校园贷对外大都强调低息便捷,但那些看上去小数点后几位的日息、月息数字,其实数倍于银行贷款利率。年轻人为了一部新款手机、一款名牌手袋,所选择的是成本高昂的金融服务,否则就不会有5000元滚雪球至26万元的案例。在这方面,校园贷平台应当尽到告知义务,大学生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财商”。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人从校园贷的漏洞中看到了“商机”,其中包括学生干部和辅导员。南京的一位辅导员就以“创业”需要资金为名欺骗学生,网贷近百万元。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在校园里有一定“人脉”的群体,容易获得学生的个人信息,也容易编织诈骗网络。从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生,都有人因此掉入他们的陷阱。这些害群之马不仅伤害了身边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创业”本身。这是尤其令人遗憾的。

  在法理上,此类案件并不复杂,只是诈骗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变种。但也因为互联网时代的连接性,其较以往更易影响校园秩序。每一起案件都在拷问监管体系。当有人给幼童一把斧子,大人不管管吗?

  今天的社会是信用社会,没有信用将寸步难行。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珍视自己的信用。这是一门必修课,也是漫长的“攒人品”的过程,意味着要从此刻起,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也学会管理自己的信用。(张国)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