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ofo正式宣布完成了超7亿美元的E轮融资。此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出行和DST跟投,易凯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继摩拜单车的6亿美元E伦融资顺利完成后,ofo终于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也完成了E伦融资。虽然官方宣布的7亿美元金额再次刷新了共享单车行业的最高融资记录,但也有投资人在朋友圈透露ofo此次融资或涉嫌夸大。
ofo融资造假不是首次。D轮融资对外宣布融资4.5亿,被新投资方打脸只有3亿美元,虚高50%融资额;到了E轮融资,先是传闻软银会投资5亿美元,最后公布却成了7亿美元,然后软银弃投阿里接盘。但随后阿里内部人员就爆料,此次阿里只投了3000万美元,“被领投”是为了给ofo估值站台。
暂且不谈这笔融资含有多少水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解决商业模式漏洞,即使7亿美元全部到账也很难让ofo的资金周转后顾无忧。
烧钱漏洞一:低成本产品的高成本运营烧钱
众所周知,ofo成立之初,就坚持低成本运营的策略,单车造价仅为200—300元/台,生产出来的单车在质量上自然得不到保证。加之,共享模式使用率高的特点,使得ofo小黄车的损毁率居高不下,随着市场扩张,投放单车总量的叠加,维修需求只增不减。
此前,新浪科技曾报道ofo天津外包人员的修理费用,维修每件单车约为3.5元,每名工人每天至少要维修30余辆,以此推断,ofo每天的维修成本已达数十万元。而近日,ofo维修员工网上讨薪的事件更是让ofo“缺钱了”的消息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烧钱漏洞二:内部贪污传闻自挖墙脚溃于蚁穴
日前,在实名社交平台脉脉上,有ofo前员工对公司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披露,同时也对公司的商业模式表示质疑。该员工称,“小黄车也走不远的,商业模式是根本问题,内部从上到下混乱斗心机,做大了开始飘飘然。从来没有为用户考虑过,一个区域运营一个月可以贪几万,一个学校的运营都能贪几万十几万的。”
员工自爆的贪腐问题不仅说明了ofo内部管理无力,而且也再次验证了低成本运营策略所埋下的祸根。如ofo对内部的贪腐问题视而不见,资金流向不透明,那么这种自挖墙脚的集体行为也很难让ofo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烧钱漏洞三:伪物联网技术让刷单党疯狂薅羊毛
继摩拜单车推出红包车活动后,ofo也不甘落后,但由于ofo的电子锁无法实现精准定位功能,只能采用无脑的“红包区域”模式,用户只需要拿着手机站在区域内解锁任意小黄车,骑行超过10分钟,距离超过500米,点击结束行程并支付订单,就能获得一个现金红包,金额最高是5000元。然而如果使用了批量操作软件,就可以同时对几百个ofo账号进行操作,一天的收入就可以在千元以上,还有的达到几千元。这对ofo来说也是损失惨重。
如今,互联网行业慢慢的从资本寒冬中逐渐复苏,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ofo能够拿到一笔巨额融资固然可喜可贺,但眼下解决掉自身运营中的烧钱漏洞才能让资金正常流转,不断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