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经营快讯>正文

“博士村”有何“成功密码”?

时间:2017-08-11 10:40:44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广东台山县一村落出41个博士有何“成功密码”?

今日西村一角

  80多年前,当乡村小学的校长黄俊杰决定两手空空出洋留学,以求通过知识来为家乡和国家的改变做出自己的努力时,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家乡——台山县白沙镇西村(今江门台山市白沙镇西村)学子的榜样。在他的榜样激励下,西村,这个位于大山下的古老乡村,从黄俊杰开始,一个村子竟然出了41位博士,而有的家庭还是“一门三博士”“两代六博士”。

  近日,记者在江门台山市白沙镇采访时了解到,白沙镇西村,这条鲜为外界所知的村落,竟然是附近闻名的“博士村”。

  正是村民们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家家崇尚学识,人人以读书为荣的优良传统,改变了走出国门的村民命运,也改变着家乡……

  今天,当有些人开始怀疑“读书改变命运”的时候,我们不妨聆听来自这个“博士村”的故事,在这里,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

小村细节颇具文化气息。

  乡小校长成为西村第一个博士

  说起西村的博士,台山市白沙镇萃英中学原校长、“博士村”文化建设顾问黄在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而最令他感到自豪的也许是,他的家族里也有博士,那就是他的爷爷黄俊杰,而且,黄俊杰还是西村的第一位博士。

  位于西村村头的绍宪学校,据当地人讲,是由村里出洋谋生的华侨们捐资所办,创立于1908年,昔日校舍由三间大祠堂合成,“里面像迷宫一样,很大。”当初在此求学的现年70多岁的黄老伯说。

  “我的高祖父,也就是黄俊杰的祖父,和当地很多人一样,青壮年时曾赴美淘金;我的曾祖父在家乡做小生意;黄俊杰曾到广州广雅书院求学,学成之后回到家乡,担任绍宪学校的校长。”黄在告诉记者,“他当了8年乡村小学的校长,当时的台山县(现台山市)督学到学校视察,觉得他是大材小用,就发动他出洋留学,希望他能继续进修学业。”

  黄在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家里并不富裕,没有条件供黄俊杰到美国读书,但是,家里很支持他去读书,继续深造。后来,黄俊杰就一个人到了美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四年后,获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他是西村第一位博士。”他说,“父老乡亲无不引以为荣,也激励着更多的家乡学子求学深造。”

  在黄俊杰学成之后,经当时的国民政府要员孙科安排,黄俊杰回国,出任广东省民政厅粤中区巡察。“在上个世纪30年代,黄俊杰博士是广州三大名律师之一,也曾再登教坛,做教授。”黄在说,“也许是认同黄俊杰博士的人格人品与办学贡献,家乡人公推他为绍宪学校有史以来唯一一位终身荣誉校长。”

\

西村首位博士黄俊杰毕业照,他正是从下图中的“陋室”中走出来的。

  人才辈出“群星”耀眼

  西村不仅“盛产”博士,而且,还有众多在其他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人士,可谓是群星耀眼。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之一的黄宗霑也出生于白沙镇西村永安村。1904年随父移民美国华盛顿州。黄宗霑毕生拍摄了135部电影,导演过3部电影,总共获得过10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56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1963年,黄宗霑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他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投票评选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

  在美国波士顿市,黄官羡在华埠是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黄官羡坐拥华埠三万平方米的土地,被称为“华埠最大的华人地主”。黄官羡也是白沙镇西村坑里人,小时候就读于西村绍宪学校,深造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崇文重教传统代代传

  偏僻的乡村,怎么会如此人才辈出呢?“我们学校坐落在百足山下……培养了博士人才名扬四海人人夸……。”一首《绍宪学校校歌》,是这里崇文重教的反映。

  “我们祖上就有读书学习的好传统。村里的几辈人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笔筒装米,也要教子读书’;就是说,即便家里穷得米用一个笔筒就能装下,也要省吃俭用供后代读书。”黄在说,“大家认为,读书人不仅是自己有文化、有出息,而且还能富家强国。所以家家户户都舍得花钱供孩子上学,都愿意智力投资。”

  说起自己的经历,黄在也颇有感触,“1977年恢复高考,那时候我已经结婚,但是,听说可以考大学,家里人非常支持我参加,希望我能像祖父那样,学有所成;当时我的文科总分在当地是第一名,文、理两科合计成绩第三名,因为体检不过关而没能上大学;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学习,后来经过7年时间,函授拿到了本科文凭。”他说,“我那时已经工作了,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村里这种一代代传下的读书好风气,也许就没有我的后来。”

  黄在认为,西村能够成为“博士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村的华侨多,早期的华侨在外面做劳工谋生的同时,也见到了外国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出身南阳里村的黄朝翰博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新一代华侨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取得好成绩,与老一辈的华侨艰苦奋斗是分不开,他们大多数没受过正规教育,人在他乡,老一辈华侨深受“没有文化”之苦,为改变现状,对新一代寄予厚望。

  早在清末,西村的老华侨们就把分散在十几处的私塾集中起来,让出家族的黄氏祠堂,投资办起了“绍宪学校”,给村里打下了教育事业的良好基础。当时,教师薪俸很丰厚,但对师资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一律住校,从小学英文,并且注重品德教育。

  耀目光环下的爱国爱乡情怀

  随岁月流逝,昔日闻名的“博士村”如今显得日渐冷落;然而,相互掩映的洋楼与大青砖瓦房仍可见当年的荣光,也见证着博士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村子里的博士多数是华侨,普遍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黄在说,“他们不仅支持家乡居住条件改善,也通过自己的所长为国为乡做贡献。”

  和黄俊杰一样,黄朝辉博士虽然自幼生活在加拿大,后来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却应当时国民政府的邀请,回国参与国家建设;而黄昌荣博士现在经常回国讲学交流,帮助选拔专业医学人才赴加拿大深造,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聘为名誉教授。

  而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对家乡教育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博士们在内的华侨先后有四百多人次捐款,为家乡的学校增添各种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沿着绍宪学校的历史足迹,也会发现到处都有华侨捐资助学的身影:1972年,三间大祠堂改建为平房校舍时,旅港乡亲黄耀栋出钱出力带头捐款;1987年旅美乡亲黄松锦独资兴建“风仪楼”;1999年,重新建造新校舍,旅美实业家黄卓林捐资100万元建教学大楼……

  如今,一向沉寂的西村因为“盛产”博士而逐渐为人所知。据了解,白沙镇政府也正在做规划,想要把西村的“博士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向游客推荐,让外界了解“博士村”,了解“博士村”背后的故事。(记者 严建广 黄文生)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