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墓所在山崖远景。
考古人员描述的“仙人图”画像石棺。
进入崖墓得低头弯腰。
12月7日中午,成都简阳,天府国际机场工地附近,四座相互环绕的崎岖山丘上,70余个依山凿成的崖墓蔚为壮观。
攀岩而上山丘,低头而入崖墓,一幅幅“沉睡”了1800多年的石刻画,经考古人之手面世。其中两幅刻在了石棺上,画中的展翅神鸟、乘骑祥鹿、追逐仙人……精美而罕见,不禁让人想起《后汉书·冯衍传》里的记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
考古专家介绍,画像石棺在四川很少见,如此精美的画质更为同时期的上乘之作。而“隐匿”画像石棺的崖墓多数是东汉中晚期,此外也有部分是蜀汉或者东汉早期年间的。专家考察墓室的形制、石刻、遗留物后认为,多数墓室为厚葬,体现了逝者生前较高的经济水平。然而遗憾的是,崖墓百分之六七十都被盗墓贼“光顾”过。
汉崖墓
70多座崖墓多数为厚葬
自古,崖墓就颇有神秘色彩。唐朝年间,它曾因时人不识,被附会成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还将崖墓比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从东汉时期开始,四川地区崖墓就已流行,此前,四川境内便有多次崖墓发现。
今年8月,为配合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成都简阳石板凳镇金山村,四座相互围绕的二三十米高的小山上,先先后后地出现了考古人的身影。
在这之前,考古专家们做了长达一年的调查。每天,他们都要走上数十公里,寻觅“有文章之处”。探测到这里有崖墓,考古工作人员抡起锄头,分成两组,各自“占领”了山头,向着表土和植被,一锄一锄地开挖起来……3个多月后,70余个藏在山里的汉代崖墓被唤醒。
从山脚仰视,红黄砂岩上,整个崖墓群依山而建,有的甚至悬在峭壁上,部分间距密集,场面蔚为壮观。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此间发现的崖墓多数是东汉中晚期,此外也有部分是蜀汉或者东汉早期的。崖墓多为露天斜坡单室墓,或为家族式墓葬。
考古专家考察墓室的形制、石刻、遗留物后认为,多数墓室为厚葬,体现了逝者生前较高的经济水平。然而遗憾的是,崖墓是用泥土填充的,在岩石中容易被发现,有六七成都被盗墓贼“光顾”过。
A座山5号墓里摆放的五人物图。
务农图局部。
仙人图
刻画在坍塌崖墓深处
每每在崖墓挖掘过程中,考古人总会期许,“最好能发现图案”。这个冬天,他们如愿以偿,更令他们兴奋的是,画像还刻在了石棺上。
爬上A号山,来到该山南向,在一处平整的平台后,便能看到间距较为密集的9座崖墓。而惊喜就出现在5号墓里。
这座崖墓长12米,构造较为完整,有一段2米多长的墓道和一段1米多长的甬道。戴上安全帽,低头躬身,进入甬道后,便看到高约2.48米的墓室了。黑黢黢的墓室分为前后室,穴顶多处有坍塌痕迹。据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墓室深处,墓穴顶端呈空心状,与旁边的崖墓相连,疑是上层崖墓坍塌所致。进入墓室时,这里有块大石头,架在两块石板之间。后来,他们把石头取下,看到了雕像:5个拱手立人,手上拿着器具,生动活泼。
就在这块严重坍塌位置之下,画像石棺出现了。在工作人员手电筒的光亮处,一幅精美画像映入眼帘:一只仙鹤展开翅膀,正欲起飞;在它右侧,一棵小树后,一只神鹿与仙鹤对视,神态安详,还有两只神雀紧随其后。整幅画面栩栩如生,细节到位,仙气十足。项目现场负责人谢林说,画像展现了当时的人对死后升仙的向往。
不足1米外,左侧的石棺上,对立地摆着另一樽石棺。不平整的赭红岩石上,清晰地刻着一只大鸟,它的身后则跟着一个牵着仙雀的仙人。谢林说,在该石棺四面,考古人员都寻到了类似的画像。
据了解,在该山的9号墓里,也有画像石棺,但不如5号墓保存得好。
务农图
事死如生,再现生活场景
崖墓再现逝者生前生活场景,较为突出的是B座山的13号墓。
与A山不同,B山山势陡峭,其中的28座崖墓便凿在了三面凹凸不平的斜坡上。走在考古人员开拓出的一条坑洼小路上,记者时而向双手借力,时而从2米高的截面跳下,来到13号墓前。
据了解,这也是70多座崖墓中形制最大的一个,长18米、高1.92米,可谓“豪华单间”。根据挖掘出来时地上的一片片碎片,考古专家认为,墓室里本有个陶棺。
整个墓室最吸睛的地方,是一幅凿在岩壁上的务农图,位于墓室入口。整幅画像约有50多厘米长,从侧面岩壁一直延伸到地面底部。地面上,两条大鱼追逐游动,后面则跟着一只乌龟。岩壁侧面,两个手拿器具的人,左右守护着他们的粮仓。人像左侧,凹入的岩面上,雕刻着两个开口的灶台和一处平整的神龛。
据了解,每个崖墓里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随葬品,包括陶俑、钱币等器物,体现墓主人较好的经济条件。
谢林称,此外,在部分山顶,还发现了向下竖直挖掘的岩坑墓。(记者毛玉婷摄影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