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曝光台>正文

2017必是共享单车洗牌年,投资人等不起摩拜了

时间:2017-02-06 13:20:00    来源:社会法制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6年年底,一张流行于社交媒体的共享单车APP“霸屏”截图,暴露了单车行业令人惊叹的玩家数量。去年9月开始,摩拜、ofo、小鸣、小蓝、骑呗、熊猫、云、优拜、永安行、小白、悟空、DDBIKE……众多共享单车平台如雨后春笋,几乎不到一星期就冒出一个新品牌,盛况堪比2011年发生在团购领域的“百团大战”。

  行业狂欢的背后,是资本的撑腰。资本寒冬下的投资人,对共享单车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与慷慨,迄今为止,国内共享单车领域已经获得约10亿美元投资。其中,摩拜以6轮累计超4亿美元的融资额居首。

  不过,面对盈利模式一片混沌的共享单车行业,再慷慨的资本也不可能始终不计回报地给每个玩家机会。回望上一轮被资本热宠的打车市场,就连一度高唱凯歌的优步中国也没能逃掉被合并的命运,比打车行业融资更快的共享单车行业,在走完元年之后,在资本要求盈利的压力下,毫无疑问也将迎来洗牌甚至决战之年。这一次,谁能笑到最后,又有谁将被拍死在沙滩上,或许很快将有答案。

  盈利依旧很难,从拼人气到拼运营

  对共享单车的洗牌大势,已经有行业玩家率先做出了预判。小蓝单车CEO李刚认为,3月底会是共享单车的决战期。没有融资的,连战场都无法进入。预计2017年年中或者年末,部分品牌共享单车将会落败。易观分析师王晨曦的观点则是,2017年冬天之前,首轮洗牌会完成。一批运营经验比较少,实力相对差的企业会被淘汰掉,剩下几家再参与下一轮竞争。

  才火爆不到半年的共享单车,就马上要进入洗牌阶段,不能不说残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并无法与投资热度形成匹配。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以及汉能研究数据,目前国内两轮车出行的市场规模在1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的渗透率计算,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为17.2亿元,无论是相比O2O市场的万亿级规模,以及对比当前约10亿美元的共享单车融资额,都是不相协调、并将影响到投资回报速度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投资者们的投资和烧钱意愿必然会不断降低,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将更加审慎;另一方面,投资者必然会对共享单车创业者们施加更大的盈利压力,以保证所投资项目的高估值,来降低风险。

  但是,在大半年的疯狂中,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一直是一个悬案。知乎上关于“摩拜单车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利润来源是什么?”的问答里,排名靠前的回答,无非从押金现金流,用户数据挖掘到广告,甚至减少碳排放补贴的国家补贴等,各种猜测一应俱全。

  这些猜测中,主流的租金模式,前期投入的供应链造车成本、线下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直接影响到了单车的成本回收年限;线上APP的开屏广告和单车广告,已经在打车软件中被证明是杯水车薪;大数据挖掘、打通智慧出行和智慧交通,甚至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又“远水就不了近火”。相比后两者,共享单车依靠租金盈利,并没有问题,那些努力降低车辆成本和调度、维修费用的玩家,可能就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这正是共享单车洗牌之年的比拼模式:从之前的拼融资拼人气阶段,进入到了拼运营、拼市场的阶段。由此也注定了,有两种类型的玩家必将在这一轮洗牌中倒下:首先是无法获得海量用户的玩家,在高额的前期成本投入后,无法以租金、押金回收成本;其次则是运营成本高企的玩家,即便拥有了海量用户,也无法弥补巨大的运营漏洞。

  最耗不起的是摩拜?

  以此推理,在摩拜、ofo第一阵营外、起步稍晚的其他共享单车,最关键的难题在于能否快速获取用户。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重点二三线城市已经基本被摩拜、ofo等领头羊瓜分的现实情况下,其他共享单车的机会点只能是在少数二三线城市。

  而对一线阵营的摩拜来说,其巨额的单车制造和运营成本,也可能会严重拖累其在共享单车洗牌年的竞争力。在所有共享单车创业者中,摩拜单车的造价达到了惊人的3000元,是其他竞品的10倍。车价高昂主要来源于:GPS定位系统(为了不丢)+高制造工艺(希望4年内免人工维护),虽然外形很酷,但是实心轮胎和内置封闭式的车轴结构等技术改造,直接导致了车辆过于笨重、骑行不便。并且,过于前卫精巧的设计还导致了大量的车辆故障。例如,摩拜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开锁难”故障,在气温较低时容易“趴窝”,无法开锁、关锁。

  这样的故障,并不像其他单车那样通过简单的维修、就可以重新投入使用。这也就意味着,摩拜在前期投入巨大的研发和造车成本之后,还要背负着巨大后期维修运维成本。有分析者曾计算过,把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维护这两个重要因素算进去,再加上公司推广成本,以每年730元租金收入来计算,造价3000元的摩拜单车可能要6~7年才能真正收回成本。由此可见,虽然已经进行了六轮融资,摩拜仍旧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断补充并维持整个模式的运转。

  尽管局面如此不利,摩拜却一直都对盈利和融资问题表现得极为乐观。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表示:“如果我有30%的利润率,为什么要找投资者?为什么让他们来跟我们一起分钱?我们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继续发展,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而PingWest曾经报道,在摩拜单车发布会后的群访中,一个“粗鲁”的提问者问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作为一个商人,不考虑赚钱的话,有什么意义呢?胡玮炜皱着眉头表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商人啊。胡玮炜甚至还曾公开称,如果摩拜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了”。

  公益固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在理性的资本面前,盈利依旧企业最大的责任。尤其是在经过D轮融资之后,投资者普遍就会对创业者施加IPO的压力。一旦共享单车们的收益和成本无法协调,这个游戏就可能很难继续下去,不仅获得来自用户的押金越来越少,资本市场所能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将缩小。从打车市场行业的历史看,那些说过不考虑盈利的公司,也最终都难逃被合并的命运。2014年7月,当被问及公司不明朗的盈利模式时,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只是摆摆手说,“我们早就做好三年不盈利的打算。”但仅仅一年后,快的就被滴滴打车吞并了。

  行将开始的残酷的洗牌大战中,摆在共享单车玩家们面前最大的挑战,正是商业模式、盈利时间表,而不是情怀。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内容未经本网证实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