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间,《华尔街日报》消息称ofo正在募集1.5亿美元新资金,尚不清楚是引入新的投资者还是先前投资者参与这一轮融资;然而ofo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不清楚相关融资事宜,并拒绝进一步评论。
报道虽未肯定ofo融资状况,但传出这样的消息也并非捕风捉影。掐指一算,距离ofo上一次融资,已经过去整整4个多月时间。相比竞争对手摩拜单车年初即完成D轮融资,差距着实明显。
据媒体报道,ofo在2017年开展“一日一城”战略,此前已经入驻33座城市,对于短时间内依赖烧钱扩张模式,以空间换时间的ofo来说,出现资金链捉襟见肘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疯狂扩张 将“烧钱”进行到底
预计春节后将进入100座城市的ofo,截止目前,其单车投放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即便是按照ofo最低成本车型的200元来算,目前也已经耗资过2亿元。加之高额的人工维护和单车损毁成本,以及此前普通机械锁密码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都是相当巨大的开销。
此外,ofo也开始使用智能锁,而智能锁的造价并不低,据业内人士分析,该种锁批量采购的成本价不低于500元每把。对于大量市场投放的ofo来说,这无疑又多了一笔巨大投入。
在大肆扩张疯狂烧钱背后,ofo有一套自己的理论。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表示,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处于第一阶段——数量壁垒,也就是说,数量是最重要的。尽管实际结果还未得到市场的检验,但ofo并没有减慢扩张速度的打算。
只求数量 用户和投资人已经站队投票
尽管目前ofo在城市覆盖和单车投放量上处于领先位置,但这并不能说明ofo已是行业领导者。除上述因素外,活跃用户数、用户体验和融资能力等也应成为考量共享单车的关键因素。因此,ofo与摩拜等主要玩家之间的比拼,并不能简单靠投放数量来评定。
与ofo大跃进似的发展不相符的,是ofo产品技术含量低、车身质量差等问题。即便最新一批ofo单车已经更换智能锁,也没能改变用户口碑不佳的尴尬。根据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末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MAU)为313.5万排名第一,为行业第二名ofo的3.3倍,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
除了在投放城市、单车数量、用户口碑等方面的较量,ofo与摩拜在融资方面也暗自较劲。从融资能力上来说,后期发力的摩拜却略胜ofo一筹。截止目前为止,两家共享单车企业的具体融资情况如下图:
如果说,第三方调研公司的数据监测维度不同,可能存在偏差,不足以作为评定行业排名的标准。那么相对公开的融资情况,则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因为投资人拿出的是真金白银,对投资标的选择极为慎重。而ofo自去年10月以来,便再没有资金输入,这是否意味着投资人开始对ofo失去信心?
总体而言,ofo蒙眼狂奔的代价很高,或许已经超过其能力承受范围。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共享单车业内,虽然暂时还没有分出胜负,但如果ofo后续融资跟不上,没有粮草跟进续命,也就无法继续扩展势力版图,届时其处境将会相当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