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卷进庄胜地产与信达投资400亿元地皮官司大战,控股白银有色(601212.SH)、中信国安(000839.SZ)和中葡股份(600084.SH)、耀科国际(0143.HK)四家上市公司的中信国安集团又一次站到了镁光灯下。而上一次被媒体如此关注,还是2014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5家民营企业之时。时至今日,笼罩在这次改制上的疑雾仍未消散,坊间仍有追问“为什么是这5家民营企业?”
2014年,一纸公告,标志着地处北京CBD的中信国安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偷偷摸摸”地完成了。
为什么说是“偷偷摸摸”地完成?是因为整个过程,包括资产定价、股东遴选等所有环节都没有任何的公开信息发布。对于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这样的做法怎能不引起大家的诟病呢?
在这场被媒体称为“世纪大拍卖”的混改中,五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以80亿元的价格,拿下了该国企近80%的股权。如今,3年过去了,在这次混改中入局的5家民营企业股东,其中4家已经易主,当年操盘这场千亿资本大腾挪的幕后资本玩家们,终于要现身了么?
中信国安作为一家著名国企,进行混改,理应引入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民营企业做股东,以改进国企的治理水平,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中信国安最初引进的五家民营企业均是名不见经传,它们分别是:华泰汽车集团、广东中鼎集团、河南森源集团、北京乾融投资、天津市万顺置业。为何引入这些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实力强大?还是因为这些企业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有效提高中信国安的管理水平?中信国安至今没有正式说法,这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一个资产规模上千亿的国有企业,选择这些毫无名气几乎无人知晓的企业作为新的股东,难道就是混改的最佳选择?为什么不选择更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强强合作?面对外界质疑,中信国安集团曾通过媒体发声称,此次重组大比例降低国有股份,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旨,而引入民营企业,正是看中民企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既然如此,为何这五家企业入股中信国安不到两年时间就有四家企业易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查到的工商信息资料显示,这五家民营企业,目前除了万顺置业外,其余四家企业已于2014年和2015年陆续退出中信国安,接收退出股权的新股东分别是:黑龙江鼎尚投资、共和控股、瑞煜(上海)股权投资基金、北京合盛源投资。经调查确认,瑞煜和合盛源两家公司均与中信国安内部人士关系密切,与中信国安集团的关系均为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复杂股权结构。这两家公司所持中信国安集团股份合计达到33.6%,超过了目前中信国安集团的国有股东中信集团20.94%的持股比例。这就是说,中信国安混改,先行入股的五家民营企业持股不到两年时间又把股权交还给了原中信国安的相关人士。这些相关人士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入股中信国安?为什么要绕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来入股中信国安?他们想掩盖什么?
而这一切的答案,都因中信国安集团复杂的股权安排和无法穿透的信托持股而显得迷雾重重。
事实上,我国一直在探索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式。只是,对于资金来源和持股比例、信息披露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
2008年,国资委出台《关于规范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规定来源于企业借款、垫付款等形式的员工持股都必须清退;2016年8月,《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出台,明确员工持股总量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不高于1%;员工入股主要以货币出资,试点企业、股东不得提供垫资、担保、借贷等财务资助;员工持股方案需审批及备案。
打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旗号,对国有企业进行巧取豪夺,是一种最可怕最恶性的私有化,是对国有资产的公开盗窃,是其不断壮大的主要途径,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警惕。在法治缺失、监管缺失和信息不公开的条件下进行国企混改,结果必然就是庞大的国有资产必然成为少数人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