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15秒”视频可以撬动移动互联网?

时间:2015-06-04 12:1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数:46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5秒的时间能做什么?

  打开这款名为“15秒”的App,在短短15秒内,不仅可以知晓英国大选的最新进展,还可直击燕郊到北京的公交车起火,以及松下公司研发的全自动洗头机等鲜活的画面……

  是的,你不必再阅读长篇累牍的文字了。在“15秒”上就能够“瞬间”了解国内外最热的新闻资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进入“秒”视频时代。

  15秒,适应“黄金阅读时间”

  2014年年底,新华社新华网络电视推出这款主打超短新闻视频的App——大部分新闻时长在15-20秒之间,运营短短几个月,该客户端就积累近百万用户。

  “为什么会这么短?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说清楚一个新闻事件吗?”面对《中外管理》记者的疑问,新华网络电视CEO杨越心领神会,因为她已经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了。

  在她看来,作为传统媒体人,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新闻应该是信息量越大,越能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整个事件——而实现这个效果,15秒时间几乎被认为不可能。但事实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信息吗?

  “传统媒体应该用做广告的思维去做新闻。”杨越说。从表达形式上来讲,广告是最需要凝练的视频表现形态,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东西呈现出来,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的逻辑很清晰:互联网是讲“痛点”的时代,有时候抓人眼球的仅仅是几秒钟的画面。从新闻视频的专业角度来讲,每一条新闻应该至少包含三个镜头,即当事人、场景、细节,而每个镜头的时长最短为3-5秒,再加上声音和镜头切换,15秒是最佳时间。据调查显示,15秒也是人听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

  “人的使用场景决定未来电视的发展。”杨越说。在不同的场景,人会呈现不同的行为习惯。比如坐在电视机前,人会很有耐心的看完一集二十分钟的《焦点访谈》,但要在其他终端面前,尤其是移动端,人的注意力及耐心会大打折扣。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杨越认为一定要做好三个“适应”:一是适应技术的变化,重视技术积累,充分利用技术杠杆,做好用户体验;二是适应终端的变化,终端对传播起到革命性的推动和改变;三是要适应网民阅读需求的变化,传统媒体要走下神坛,接地气。

  事实上,作为国家级传统媒体——新华社,在很多人眼中是新闻权威机构,但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大潮,它早在2009年就往新媒体上转型了。而杨越带领的新华网络电视更是在移动端上走在了创新前沿。

  用“平台思维”打造新闻差异化

  根据2014年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咨询调查显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手机里不再感兴趣的应用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

  如何给用户一个留下“15秒”的理由呢?不可否认的是,“15秒”依靠新华社庞大的新闻素材库,尤其在国际新闻上,可以和同行拉开不小的差距。

  但尽管如此,强大资源背后同样存在的还有体制的束缚,“15秒”如何和市场上已有的网易、澎湃等新闻客户端竞争呢?杨越坦言:“在新媒体时代,从新闻内容上来说,很难做独家。”所以,除了从时间长短、新闻呈现形式以外,平台运营将会成为“15秒”主要的发力点。

  在平台运营上,除了从技术上保证用户使用App的流畅和便捷外,如何帮助用户形成阅读习惯,培养用户粘性是新华网络电视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为此,杨越做了几点尝试:

  首先,厘清用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浏览新闻是基本需求,大部分人只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感兴趣,但也不乏一批有深度需求的用户,他们着力探究事件背后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所以,杨越把内容分成三类:一、“15秒”主打的是15-20秒之间的超短视频;二是针对热点的特别策划,比如“英国大选”,时长在1-2分钟之间;三是针对短新闻的深度解读,用户在浏览完超短视频后可以点击延伸阅读,时长通常在5-10分钟。

  其次,“15秒”也通过应用场景来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比如《新闻·早安》这档节目,就是把昨夜到今晨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纳入其中,发布时间一般在6-7点之间,适合人们在早晨观看。

  再者,利用特色栏目来留住观众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技术宅”已经成为“15秒”上最受用户欢迎的栏目之一。在这个栏目里,不仅可以看到国外网友制作的可切割木头、并发出声音的高仿真钢铁侠手套,还能看到瑞典公司研发的化妆神器,只需选择好中意的明星妆容,把脸部放到这款设备上,经过30秒时间,妆就自动完成了。通过简短的画面,足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

  “15秒”上所有的新闻实时根据热度上榜,最热的视频一定会第一时间被用户浏览到。

  下一步,是“用户创造内容”

  全民参与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主流趋势,新闻也如此。只靠专业媒体本身来发现和制作新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社交类短视频应用的普及,为用户上传内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使得人人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发掘者和记录者。“15秒”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出UGC板块。即充分调动民众力量,鼓励新闻事件中的亲历者上传真实画面。

  但问题是,作为新华社旗下的新媒体专业新闻机构,用户上传内容是否和其专业性不匹配?

  杨越称,那些完全依靠用户分享的网站,对于用户上传的内容是不加甄别的。而“15秒”会对上传用户的身份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把控,保证其真实性和专业性。

  如出一辙的是,在美国被证明巨大成功的Now This News——作为专业化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平台,也在专业性上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虽然采取的是UGC模式,但其对上传视频的用户身份进行限定,即各地的媒体机构和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而非普通用户。

  作为一款超短新闻资讯视频应用客户端,未来的盈利模式有许多想象空间。在杨越的畅想中,除了传统的广告形式以外,未来部分栏目可做成产品的服务信息,链接到电商平台。

  管理点评

  上世纪,欧美和日本流行读图。21世纪则进入视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样超短的视频形式符合发展趋势。只要“15秒”利用自身优势,从及时性和优质内容两方面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市场空间一定会很大。

  点评人:《广告导报》主编、电影制片人凌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